绳武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 , 清代建筑 , 系平和县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有世界上最精美的土楼之称 。
绳武楼自清嘉庆年间始建 , 历经五十多年才最终建成 。楼名“绳武”二字典出《诗经·大雅》中的“绳其祖武” , 意思是继承先祖的业绩 。
作为福建土楼系列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组合的古建民居土楼典范 , 绳武楼处处可见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 , 富丽精工 , 精美绝伦 。绳武楼的雕刻式样各异 , 造型美观 , 品味不凡 , 仅木雕就有六百四十六处 , 无一雷同 , 散见于屏风、壁橱、门窗、梯手上 , 既有人物花草、文字对联 , 又有飞禽走兽、诗画结合 , 动静相宜 , 显示出一种恢弘的气势 , 令人叹为观止 。
绳武楼于清嘉庆年间由芦溪镇十八世太学生叶处候始建 , 从奠基到完工长达五十余年 , 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 。
绳武楼呈圆形筒状 , 楼外直径 , 43.8米 , 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 , 外墙墙皮已经斑驳 , 夯打的混凝土层清晰可见 , 门楼石梁门楣已经断裂 , 雕刻的“绳武楼”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 清晰易见 。
绳武楼楼体结构为三层 , 呈内外双环 , 第一层是内环 , 共有72个开间 , 一二层有12个上下开间和一个天井的独立式住户单元 , 三楼为环楼通道走廊 , 有24个开间 , 属单元式住屋与通廊式开间相结合之境况 。这种空间布局 , 既有公共空间 , 又有私密地 , 使用方便 。
绳武楼内部装饰精美绝伦 , 瓦房、门窗、墙壁 , 处处都有泥塑、石雕、木雕和壁画 , 仅木雕就有600多处 。文字对联 , 人物花鸟 , 飞禽走兽 , 应有尽有 , 鲜活灵动 , 竟无雷同之处 , 难怪专家学者称绳武楼为“木雕博物馆” 。
楼内面墙均以青砖干砌而成 , 天井埕面 , 以不规则砾石组成吉祥图案 。楼内各层、各单元楹联 , 门窗、厅面楼梯通道 , 基本保存初建时的精细木雕近700处 。每单元木雕花样均不雷同 。墙头泥雕堆塑、壁画、彩绘百处以上 。始建至今 , 未经大修 , 较大保存其完整性 。
绳武楼有个真实的故事 。早年 , 楼内的叶氏族人并不知道此楼的价值 , 觉得内庭的门窗墙壁被油烟熏染 , 黑如泼墨 , 欲拆除换新 。突然一小偷入内 , 没盗走钱物 , 却撬走一块窗扇变卖 , 获的一笔钱财 , 经过民间演绎 , 形成多种版本 , 传为天文数字 , 叶氏族人适才光然大悟 , 开始视绳武楼为文化遗产 , 防火防盗 , 保护起来 。
绳武楼的绳武二字出自《诗经 . 大雅 . 下武》 。书中有云:“昭兹来许 , 绳其祖武” 。绳:继续 。武:足迹 , 意喻继承祖业 , 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 。
据绳武楼家谱载录 , 叶处候乳名贞卿 , 生于嘉庆辛酉年(1801年)十一月二十一 , 卒于同治已巳年二月十六(1869) , 享年68岁 。
叶妻陈氏 , 乳名蔡娘 , 生于嘉庆甲子年 , 卒于光绪庚辰年 , 享年76岁 。
叶母乳名智娘 , 生于大坪新厝社黄姓一大户人家 。知书达理 , 孝敬公婆 , 左邻右舍和睦相处 , 人人称赞 。
父亲人称居竹公 , 乳名苞 , 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 , 育五子 。叶处候排行老二 。叶母打小算过卦 , 说老二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 不是高官定是富贵 , 之后父母便悉心照顾 , 捧为至宝 。
叶处候是个具有传奇故事的人物 。10岁进私塾 , 中学去县城就读 , 学习刻苦努力 , 深得老师称赞 , 道光年间进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生 , 由于对于考取功名不感兴趣 , 父母为之痛惜 。
未取功名的叶处候 , 癖之乡野 , 一心只读圣贤书 。25岁那年 , 母亲张罗给叶处候完婚 , 婚后生三子 , 老大名曰贡珠 , 老二捷法 , 老三云梯 。
有了家小 , 这位太学生怎能甘愿寂寞 。偶然间 , 从书柜翻出《镜花缘》旧书 , 乱翻一通 , 书中唐敖游离海外的故事使他心动 , 突发奇想 , 自己何不下南洋闯荡闯荡 , 赚些钱财回家盖房 , 将书中花草雕刻予厅房之上该多好呀!
晚上与妻子商议 , 得到贤妻默许 , 于是郑重告知父母 , 二老亦予恩准 。
叶处候便告别了父母妻儿 , 只身远行去了 。到达广州汕头 , 身无银两 , 饥肠辘辘 , 偶遇一贵人 。贵人五十出头 , 儿子外出杳无音信 , 觉得叶处候乖巧诚实 , 带回家中 , 供吃供喝 。多日的交往 , 顺收为义子 。结拜之日 , 贵人儿子突然回来 , 正好结拜为义兄义弟 。
原来义兄去南洋打工 , 深得老板信任 , 之后 , 便入赘其家 。义兄看过家父 , 就要远行 , 临别时尊父命带着义弟叶处候 , 一同去了南洋 。
再说义兄的老丈人 , 是做布匹生意的 , 爱才若渴 , 见叶处候聪明伶俐 , 有文化 , 踏实肯干 , 不长时间 , 便提携为领班 , 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
一晃就是五年 , 叶处候想念家乡父老 , 带着盖房的图纸和十多根金条回家探亲 , 到达广州 , 首先拜见了义父大人 , 然后回家 , 马不停蹄 , 四处寻找取土取石之地 。一切停当 , 便与父母商议 , 欲建土楼 , 告诉二老按图纸监施工 , 主体建好后若自己没有回家 , 就停止施工 , 内庭设计装饰必须由自己完成 , 他要把天下所有的奇花异草搬进土楼 , 父母虽有疑虑 , 还是欣然答应 。
安排停当后 , 叶处候重新回到南洋 。
家人请来当地最好的土建师傅 , 以土、砂石、米汁、麻绳丝、木板等为材质 , 配置混合土开始打夯建造 。几年的施工 , 主体已经完工 , 不见叶处候回家 , 只好停建 。大约过了七八年 , 叶处候突然回家 , 这次 , 他心意已决 , 不再回南洋 , 把所挣银两悉数交予父母保管 , 自己开始寻找雕刻艺人 , 做起绳武楼精雕细刻工作 。
为了寻找雕刻艺人 , 叶处侯费了一番周折 。
一天 , 他走到永定村庄 , 看到一富贵人家正在制作家具 , 准备给儿子结婚 , 进入说明来意 , 看了所做活路 , 甚是惊奇 , 就与师傅聊起自己的想法 , 师傅听后 , 慨然答应 。二人当场拍板 , 聘他们八位师傅给自己做木雕活 。之后又在泉州找寻了两位石雕师傅 , 在漳州请回两位泥塑艺人共十二人 , 边商议 , 边建造 。
叶处候为人正派 , 待人诚恳 。转眼间 , 木雕师傅与儿子在自家辛苦已十余年 。儿大当婚 , 木雕师傅欲给儿回家娶亲 , 叶处候听说后 , 立即备一份厚礼 , 送给师傅 , 希望他们办完婚事早点回来 。木雕师傅父子知恩感恩 , 办完婚事 , 速速返回 , 叶处候遂在工地请客十桌 , 以示庆贺 。
同治八年 , 叶处候深感自己身体有恙 , 预料将不久于人世 。大年三十晚上 , 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 , 商议建楼事宜 , 并说家里的钱除了后续建造所需外 , 还剩一部分 , 便一分为二 , 一半用作工钱 , 一半埋予土楼里 , 三个儿子同声应诺:“任由父亲处理” 。叶处候继续说 , 你们三个 , 老大有文化 , 老二诚实稳重 , 老三聪颖能干 , 望你们相互学习 , 取长补短 , 齐心协力 , 把土楼后续工程做好 。
【福建平和绳武楼】 三兄弟齐声回答:“请父亲放心” 。
叶处候把剩余的银两分成十八分 , 分别装入十八个瓮中 , 请来十八人 , 自己亲自用黑绸缎蒙住眼睛 , 然后引到三楼走廊 , 左三圈右三圈转的昏头转向 , 才把瓮分给每人 , 引到指定地点放好 , 再将他们带到一个房子关着 , 自己亲自掩埋好 , 觉得万无一失时 , 才解开他们的蒙布 , 放人而去 。
当晚 , 叶处候把大儿子贡珠叫去 , 听取了工程汇报后 , 觉得贡珠领衔后续工程 , 自己死能瞑目 。不久 , 叶处候欣然故去 。
贡珠打小看着祖父建造土楼主体 , 又陪父亲一块雕刻装饰 , 自然得心应手 , 之后顺利地把楼内的埕和井以及铺设地面等后续工程施工完结 。
光绪元年(1875年) , 绳武楼建设告罄 , 挑选黄道吉日 , 进行安门仪式 , 并把他自己亲手提写的“绳武楼”三字雕刻在门楣之上 。
叶处候之气派和胆识的确令人钦佩 , 是清末中国农村成功人士的一个缩影 。
绳武楼巍然屹立在福建平和 , 气势恢弘震撼 。当属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 它以历史悠久 , 雕刻精细 , 规模宏大 , 结构严谨、功能齐全、内涵深邃而著名 ,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 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奇葩瑰宝 。
- 福建平和第一泉:石晶圣泉
- 福建平和高隐寺
- 福建平和天湖堂
- 福建平和霞寨榜眼府
- 福建平和三平寺
- 海峡两岸大溪江氏血脉相连
- 福建平和庄上土楼
- 福建平和九峰古镇崇福堂
- 福建漳州登科文旦柚
- 福建平和“将军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