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的词人之一 。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属江西抚州)人 。晏殊是北宋第一位大量创作令词的重要作家,他将小令的创作推到一个繁荣的阶段,把令词的艺术品位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掀开了宋初令词创作的新篇章 。
晏殊,七岁能文,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好燕饮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
晏殊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 。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 。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晏殊的词在北宋时期被认为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他的主要词集“珠玉词”共有120多首词 。晏殊的作品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等等,不可胜数 。
晏殊在宋代江西籍传统文化名人中是开风之先人物,其后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几道等无不深受其影响 。他最早兴办官学,居官亦达五十年,政治上虽无重大建树,但公忠谋国、知人善任,对推动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贡献的 。他自奉廉洁,为人风范为当世后人所仰慕 。他的词上承南唐而洗却铅华,媚中求雅,对宋词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从神童到宰相
关于晏殊,也有许多传说 。
相传,沙河晏氏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从山东辗转到江西避乱 。他们在此处发现一抹淡淡的青山,犹如玉带环绕的抚河,据说这是个出人才的地方,于是决定在此定居 。
晏殊的父亲曾遇上一位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告知村中有块宝地,地下有一块青石板,并告诫他,千万不能打开这一块青石板 。当时,晏殊的父亲年轻好奇,掘地一看,还真有一块青石板 。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撬开,突然,一只雪白的鸽子飞将出来,然后展翅向东南方向飞去 。另一只鸽子正欲振翅,被他急忙盖住的青石板压住了脚,不幸,那只鸽子的脚折了 。
村里的人都说,那只飞走的鸽子飞到了吉安,后来就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人文天祥,这只没飞走的就在当地诞生,他就是晏殊 。晏殊腿有点瘸,就是被青石板压的缘故 。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 。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 。三年后,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 。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 。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 。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 。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 。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 。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 。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 。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 。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
【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 。第二年晏殊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 。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 。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 。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 。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 。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 。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 。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 。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
晏殊没有张先长寿,在他的传说中也没有艳遇,感觉他是一个四平八稳之人 。他在官场上还算一帆风顺 。
公忠谋国,豁达大度
晏殊有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故难以跻身历朝历代名相之列 。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较之欧阳修的“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自有一定的差距 。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 。庆历新政时,他已是五十几的人了,面对汹涌而来的政潮,他的思维既不同于弄潮的同龄人范仲淹等,也不同于慷慨激进的晚辈欧阳修等人 。他之采取折中乃至折节的态度,一方面是顾全大局,为国家保存元气,为友朋、为后生免遭更大祸患,同时也是为全身避祸,为自己从容进退留下余地 。
总起来说,晏殊一生为官为人自有其特色,公忠谋国,豁达大度,待人以诚是他的主要方面,亦因此而受到当世后人的高度赞誉 。他“遇人必以诚,……得一善,称之如己出”,以至“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 。”尤其庆历三年初甫登相位,招贤进才、起用新人、改造中枢和谏院等重大举措,对促成彪炳青史的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重大贡献的 。
试想,如没有晏殊居于宰辅之位,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何能遽参机要? 范仲淹、富弼之《答手诏条陈十事》,那么庆历新政的施政纲领,焉能出台? 范镇挽辞有云:“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 。”可谓实评!
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三首》之一、二云: 接物襟怀旷,推贤品藻精 。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 。常念功臣旧,恩隆衮服荣 。春风绿野迥,千两送铭旌 。四海名蕃忽十春,归来白首两朝臣 。上心方喜亲耆德,物论尤期秉国钧 。退食图书盈一室,开樽谈笑列嘉宾 。昔人风采今人少,痛哭何由赎以身 。情见乎辞,既可见出晏殊一生的德行操守,又可见出欧阳修本人对晏殊的整体评价和终生不能释怀的深厚感情 。
晏殊在文坛上的成就远超政治,他是作为“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载入史册的,“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他尤擅作词,有“导宋词之先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并被戏称为中国唯一的“词人宰相” 。晏殊小令语言婉丽,音韵和谐,温润秀洁,清新含蓄,多表现诗酒生活的悠闲情致,以及在这种生活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 。代表作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得却很偶然 。据说,《浣溪沙》晏殊写了好几年才写成,相传晏殊在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句时便写不下去了,只好搁笔 。几年之后,晏殊赴杭州做官,途经扬州时住在大明寺,他看到墙上有许多题诗,就叫侍者诵读,但不许念诗的作者姓名,让他先体味诗意再说 。侍者诵读了一首诗: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春 。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晏殊听到后连忙:“别念了,作者是谁?”侍者说:“江都县尉王琪 。”“快请他来吃饭,我要向他请教 。”
王琪来了,在吃饭中俩人谈得很投机 。晏殊决心向他请教,说:“我的小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但对句却写不出来了,几年来可谓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王琪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拍手叫绝,说道:“我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时进入了死胡同,那叫‘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在你帮我写出后续句,我眼前一片光明,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
正是晏殊的豁达与谦虚,加之为人作文严谨,才有他词坛不可忽略的地位 。
- 河南林州天平山明教禅院
- 河南洛阳 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故居
- 河南洛阳 北宋名相吕蒙正故居
- 河南新郑欧阳修墓
- 广东南雄三影塔 北宋年间的奇塔
- 广东肇庆包公井
- 宋朝十八位皇帝简介
- 襄邑 宋代睢县的许氏家族
- 邢台白云山龙凤松的传说
- 宁强饮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