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玉屏萧笛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 。玉屏箫笛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玉屏箫笛,蜚声海内外,是与茅台酒齐名的“贵州三宝”之一,创始于明万历年间,因其音色优美圆滑,做工精湛细腻而获1886年伦敦国际博览会银奖,1923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
相传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玉屏的所在地五溪,就有箫笛流传 。玉屏箫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 。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之一 。
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 。
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 。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只有人的拇指粗细 。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 。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 。因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
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 。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 。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
玉屏箫笛的制作,要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流程,从伐竹到制成有几十道工序 。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 。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 。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 。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 。雄的略粗,雌的稍细 。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 。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 。
现品种由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 。
玉屏箫笛,雅俗共赏 。明、清两朝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 。而在民间,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 。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爱情神话故事 。
有关玉屏箫的记载,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 。善音者,谓不减风笙 。”
关于玉箫笛的由来,在玉屏侗族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
据传,300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 。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 。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 。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 。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 。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 。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
玉屏箫笛,民间无轶事流传 。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 。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 。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
爱好音律的郑氏将制作箫笛的技艺视为传家宝,代代坚守其业,故郑氏箫笛在明万历年间便已名声在外,明清两代,玉屏箫笛都被皇室点为贡物,上奉朝庭 。清代咸丰年间,郑氏传人因家境萧条而-卖箫糊口,由此开始-平箫,挂牌出售 。后因产品供不应求,始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传艺,扩大生产规模 。至抗日战争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有了大的发展,仅城区就有箫笛店铺三十余家,从业者八十余人 。
【贵州玉屏萧笛】 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 。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 。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 。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 。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