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麻龙马灯

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的“麻龙马灯”又叫马马灯 , 是白什羌族群众逢年过节喜庆吉祥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 。
羌族民间灯舞——麻龙马灯相传源于汉代 , 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平安”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
相传凡羌寨遭遇旱灾 , 人们就把“龙体”放在板凳上 , 并将其连接起来 , 用黄麻作龙须 , 舞时敲锣打鼓 , 手持马灯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 , 祈愿风调雨顺平安 。舞麻龙马灯的习俗由此产生了 。
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 , 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 , 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 。马灯艺人用材料扎成马身 , 不要马腿 , 马身中部留一空洞 , 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 , 马身表面绘成彩色 , 以示吉祥如意 。
麻龙分两种舞式 , 一为独凳龙 , 一为九节龙(九张板凳相接) 。麻龙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 , 合着鼓点 , 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舞板凳龙动作有“二龙抢珠”、“黄龙穿花”、“二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 。
【北川羌族麻龙马灯】 “马灯”的锣鼓浑厚明快 , 节奏感强;舞蹈粗放优美 , 十分谐趣 。先是小马锣响起:“当、当、当、当……” , 紧接着是大钹打响 , 大锣、大鼓一齐敲起 , 很热闹 。在紧锣密鼓声中 , “跑报”者尽情挑逗 , 跑园场;一匹匹桀骜不驯的“马”逐步跟上跑园场 , 紧接着 , 随“跑报”人的引导开始变花样 , 穿“五梅花” , 跑“连环套” , 列队为主家“拜年” 。在“拜年”的同时 , 要“破阵” , 什么“驴子过板桥”、“叫驴子推磨”、“雪山取水”等等 , 都是一些高难动作 , 玩者既要有智慧 , 又要有体力 , 才能把“阵”破了 , 使客主都皆大欢喜 。
一人玩时 , 两手分别执前后腿 。二人玩时 , 一人执前两腿 , 另一人执后两腿 。三人玩时 , 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 , 后一人双手执两腿 。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 , 合着鼓点 , 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
有多凳龙 , 由五至十一人组成 , 每人各举一凳 。前一名示龙头 , 后一名示龙尾 , 其余为龙身 。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 , 数人协调行动 , 节节相随 , 时起时落 , 穿来摆去 。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 , 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 , 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 , 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 , 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 , 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 , 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 , 为此八十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 , 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 。
每年正月初五晚上 , 麻龙马灯的舞灯人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 , 走小路转院子 , 一户不漏地“拜年” 。村寨中的一些大院子为迎接舞灯人 , 都会燃起香烛 , 待舞灯之后 , 几家人就端出白面馍馍、醪糟或白酒 , 以及凉菜等招待舞灯人 。一般住户就奉上香烟、喜钱以表酬谢 。
白什乡的“麻龙马灯”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 于2011年6月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