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山东德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文章插图
德州市市名由来
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黄河名为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 。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德州卫 。1950年6月建立德州专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地区,1994年12月改设地级德州市 。
德城区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于今城区,始名德州 。民国元年改称德县 。1946年6月德县解放后,置德州市 。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县级德州市更名为德州市德城区 。
乐陵市
乐陵历史悠久,据五里冢和惠王冢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即有氏族部落生息繁衍 。东汉置乐陵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乐陵县 。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 。三国时改郡为乐陵国 。
198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陵县,设立乐陵市(省辖县级市) 。

山东德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文章插图
陵城区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置安德县 。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设定安公国,治所安德(今陵县县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陵县 。
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所在陵县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称陵县,陵县之名称始于此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德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 。
禹城市
禹城市是大禹治水之域,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 。夏商时属九州之兖州,周朝封为祝国,春秋战国时,改称祝阿,禹城历史悠久 。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 。1933年10月18日,撤销禹城县设立禹城市 。
齐河
金天会八年(1130年)撤齐河镇设县,始称齐河县 。另,齐河县,因城临济水,济水又名齐水故名齐河 。

山东德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临邑
西周、春秋时期属齐地,邑名犁(犁丘、隰),因位于古漯水之南,故又名漯阴 。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至漯阴县 。
南朝宋,公元455年(孝建二年)将原漯阴县和著县(今济阳县境西部)部分土地合并,取汉时东郡临邑县(今东阿)之名,侨置临邑县,属魏郡 。至此漯阴县改成临邑县 。
宁津
公元1128年,因临鬲津河而得名的临津城毁于大水,迁至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 。
平原
西周初,为齐国西境之下邑,城址在现王庙乡张官店东,因地处平原而名为平原邑 。秦以平原邑置平原县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郡治设于平原县 。

山东德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文章插图
武城
明嘉靖《武城县志》:“武城,禹贡冀州之城 。春秋为晋东鄙地 。晋因备齐始城焉 。”又载战国“武城为东郡要县,实古赵地,平广旷阔,四无山阜,东毗强齐,岁饰武备,邑之得名,盖本于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城已作为一个城池存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间隶赵国 。晋、赵为防御强齐入侵,于此筑城,武城之名,由此而得 。
夏津
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 。唐天宝元年(742),将鄃县改为夏津县 。
庆云
【山东德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庆云县 。城东有一卧龙岗 。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 。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 。"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