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馆坐落于江苏省响水中学校园内响中民俗馆 , 建于2002年10月 。回廊飞檐 , 雕梁画栋 , 古色古香 , 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 , 堪称一颗明珠嵌于黄海西隅 , 灌河南阴 。民俗馆总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
馆内陈列着从民间征集而来的我国农耕时代的一些生产及生活用具 , 如犁、耙、耩、碓、磨等等 。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 这些实物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 , 斑驳古朴的外表似乎在陈述它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 , 解决人们吃喝穿住所建立的赫赫功勋 。从一堆陈旧腐朽的封建契约上 , 字里行间透露出封建王朝愚昧落后与腐化 , 更透视出封建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 。
“耕读”二字一直是我国古老农业文明的两纬 , 支撑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经济和文化 。它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始终难以释怀的情结归宿 , 无论他们进退穷通 , 卑微显达 。民俗馆人文荟萃 , 显示了创建者的智慧与用心良苦 , 它不仅记载了劳动人民闪光的智慧与质朴勤劳 , 同时也承载着太多的沧桑与厚重 。学校把它作为德育基地 , 教育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江苏响水民俗馆】 从该馆序言中 , 我们可了解建馆之目的 。“本院所列诸物意使诸学子明了:自钻木取火至上世纪中叶 , 吾先民之生计无甚进展 , 后吾党推倒三山重整九州 , 方始大进 。从兹有核弹惊风 , 卫星游空 , 潜艇退鳖 , 飞船览月之壮举 。犹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 国呈大有、民纳小康 , 猛入盛况 。愿览者由斯物之古朴笨拙中悟得由幼而壮 , 由昧而慧之理 , 司得为群而个为国家之 。纵索历代诸子之文章 , 横观列邦才人之韬略 , 大凡亦然 。如此可具知民俗扬吾禹甸 , 勤劳忠厚之古风 , 识国体 , 保吾中华赤县共和之基业上品高格成矣 。愿诸学子睹此诸物深思大悟 , 切莫负母校之良苦用心也 。”
展室里大部分以实物形式 , 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早期人们生产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原始材料 , 如:大车、耙、辘轱辘车、犁、磨、锔锅挑、铁匠炉、花生架、耩、耧车、手推车、耙、古陶器、铲、房契付执、赁租、大秤、木尿桶、棉花弓、小木箱、长锯等有大件58种 , 并配有相关的反映生活和生产的画面 。据说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获得初步推广 , 到了西汉中期 ,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汉代至魏晋的壁画和画像砖石刻中有不少“牛耕图” , 从中可以看到汉犁的整体结构和牵引方式 , 在此都有实物展示 。我国农耕时代的家具及生活用具 , 无不折射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 。而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 。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 , 耧车由三只脚组成 , 即三脚耧,下有三开沟器 , 播种时 , 用一头牛拉着耧车 , 耧脚在平整的土地上开沟播种 , 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 , 省时省力 。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此可见一斑 。
院墙四周镶嵌书法碑石20块 , 收集毛公鼎铭文、秦篆、颜体《多宝塔》、曹全碑(隶书)、怀素狂草《千字文》、王羲之《十七贴》、《兰亭序》、米芾《蜀素贴》、王献之等代表祖国书法艺术发展历史的名家力作 。风格或齐整匀圆 , 厚重雄劲;或含蓄透逸 , 柔中有刚 , 富于变化 。缓若小溪潺潺 , 急似飞瀑倾泻 , 奔腾跳荡;亦或丰伟遒劲 , 大气磅礴 。历代书圣们那时而凝笔沉思 , 时而潇洒泼墨 , 挥洒自如 , 倜傥风流之神采风韵若隐若现 , 叫人浮想联翩 , 不禁深深叹服于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 源远流长 , 体味前人对文明载道的追求 。
院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石磨、石滚、属地碑、拐磨、推磨、豆腐架、户对、杵臼、元宝石等10多件 。据《母本》上记载 , 石磨为鲁班发明 , 石器时代已有石辗棒、不太规则的石制研磨盘、杵臼等 。
该馆始建以来 , 充分利用基地育人的功能 ,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领导 , 参与接待了许多省内外领导人 ,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每年接待5000余人次 , 其中以新生为重点的教育群约占参观人数的80% 。每年学校开学的第一课 , 必组织学生前来“民俗馆”接受教育 。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 特别是传统教育 , 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精神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
- 江苏响水酒礼
- 江苏响水古云梯关:江准平原第一关
- 江苏响水黄圩镇“孝子坊”的故事
- 江苏响水灌河渔俗
- 广东新兴天堂闹元霄抢花炮民俗
- 河北三河古老民俗
- 河北保定民间民俗文化:涿州皮影
- 陕西澄城民俗:腊月初五喝五豆
- 陕西澄城北部民俗:武帝庙会
- 安徽固镇濠城的古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