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响水古云梯关:江准平原第一关

“自古黄河十八弯 , 历史上有个云梯关 , 云梯关 , 真古老 , 相传周朝建 , 嘉庆重修好……”这首流传民间的童谣中所说的云梯关 , 位于今天的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 , 据史书记载 , 自北宋到清代的近千年间 , 作为历代的海防重镇和著名的商贸集散地 , 云梯关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 它背靠黄河 , 雄视着浩瀚无边的黄海 , 史家称之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
关名之由来
黄圩镇位于响水县的最西南端 , 距海约80公里 。然而在我国古代 , 这里却曾经是淮河的入海口 , 古称“大海口”、“海要”等 ,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历史上的云梯关就设置在这里 。云梯关具体建于何时 , 现在已无从考证 。据《阜宁县志》记载:“宋元以前 , 北沙即为海口 , 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 , 淤沙渐涨 , 有土套(河湾)十余 , 形若云梯 , 故以名云梯关 。”清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提及:“云梯关者 , 不知起自何时 , 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 , 往时关外即海 。”由此可知“云梯”关名来源于关口地理形势 。据《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竹书纪年》、《晋书孙恩传》等古籍记载 , 云梯关当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 , 淮河水势浩荡 , 舟楫便利 , 在这里建立关卡 , 征收关税 , 巩固国防 , 以便通商航运 , 因此云梯关是历代海防关卡国门之一 , 故当年繁华似锦 , 理所当然 , 沿用至今的“大关”、“钱码头”、“王码头”等村庄名称 , 就是历史的见证 。
古关之盛况
云梯关村的邢汉文老人 , 退休前是黄圩文化站站长 , 退体后和杨朝高老人一起从事云梯关资料搜集及遗址的保护工作 。据两位老人介绍 ,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 云梯关不仅有僧侣住寺诵经念佛做法事 , 而且还有私熟在此开馆 , 童年时的邢汉文和杨朝高等人就天天在这里读书玩耍 。据两位老人的记忆及他们搜集到的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 古云梯关是一组建筑群落 , 以佛教庙宇为主体 , 夹杂行政军事设施 , 兼容文化景观 。
最前边是前大殿 , 即海神庙 , 是寺院的山门 。两边分别供“风、调、雨、顺”四大金刚 , 为泥塑彩像 , 佛像眼球内通机关 , 当游人跨进门槛时 , 眼球即能翻动 , 十分吓人 。据已发现的断碑“重建云梯关海神庙??”(两字模糊 , 无法辨认) , 可辨碑文记载 , 古代原有海神庙早已废圮 , 老人记忆中的海神庙乃清康熙年间治河大臣重新修建的 , 供奉什么神像 , 据沿海各地海神庙类推 , 应该供天妃(亦称天后)像 , 如响水口原来的海神庙人们就叫天后宫 , 海州南门外的海神庙也叫天后宫 , 据《元史祭祀志》载“惟南海女神惠灵夫人 , 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所以一般沿海港口都建有天妃庙、天妃宫、天后宫、海神庙等庙宇 , 供船民祭祀求福 。庙前原有石碑三块 , 现存的当为其中之一 。
海神庙向后是中大殿 。中大殿左前方是眼光殿 , 右前方是如来殿 , 与中大殿组成院落 。由建筑结构推认 , 中大殿当为关防首脑官员接见上级或举行重大仪式的办公用地 , 两旁之“眼光殿”、“如来殿”当为官员休息用饭处所 。
海神庙再后是禹王正殿 , 是云梯关所有房屋中最为宏大壮观的建筑 , 据碑文记载:“禹王庙因饬建宇三楹” , 清康熙39年(1700年) , 河督张鹏翮为镇水患 , 奏请在云梯关敕建禹王庙 。殿为五进 , 正面供大禹王塑像 , 为京都名手所塑 , 栩栩如生 。据禹王庙碑记 , 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 , 因年久庙圮 , 神像露野 , 张河督嘱移供于禹王庙中 , 使禹王庙成为多神庙 。正殿内有“法海津梁”匾额 , 为于成龙手书 。光绪十年左宗棠视察淮河 , 也留下墨迹 , 其它历任河督及来此大臣 , 所书大小匾额甚多 , 分挂各处 , 蔚为壮观 。正殿两旁 , 各有厢房数十间 , 外围并建有花墙 , 为驻庙僧侣食宿之地及收藏之物所用 , 庙僧历年收藏名人字画诗文很多 , 每年农历四月初逢庙会开放供游人参观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 江督高晋增建后殿 , 专祝禹王 , 以河堤柳田三百亩 , 作为香火院田 。后殿建成 , 乾隆帝赐“利导东渐”匾额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河决二套(俗称“倒大通口”) , 次年套口合垅 , 朝野称庆 , 嘉庆帝又赐“朝宗普庆”匾额 。津口古庙 , 悬两代皇帝御匾 , 更使云梯关名扬天下 。
禹王正殿围墙外再后是久负盛名的望海楼 。望海楼是云梯关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 , 初建于北宋 , 或许唐代已有初步建筑 , 到宋代才修缮完备 , 初名海岱楼 。唐杜甫《后出塞》中有诗句:“浮云连海岱 , 平野入青徐”、“云帆转辽海 , 粳稻来东吴” , 写的是当时淮河口航运盛况 , “海岱”即指望岱楼 。海岱楼原建筑在一平台之上 , 初名“平成台” , 台上起楼曰海岱楼 , 当初规模已无从查考 , 到清初已废圮 , 清道光初年南河总督完颜伟重新修建 , 楼呈等边八角形 , 又名“八角亭”、“望海楼” , 为三层砖木结构 , 塔式建筑 , 五丈六尺高(约18.7米) , 楼体由八根圆木柱支撑 , 每边柱距一丈 , 柱间以砖砌墙 , 墙外有回廊 , 又以八根圆木柱支撑 , 上覆飞檐 , 层层如此 , 顶上合成八角形尖顶 。楼基为八角形基座 , 高三尺 , 以砖石砌成 。楼内设梯可供登攀 。整个建筑高大雄伟 , 雕梁画栋 , 飞檐啄天 。内供文昌帝君神像 , 四周挂满文人墨客诗词书画 , 是文人游览会集之地 , 故正名应是文昌阁 , 俗名望海楼 。登楼东眺 , 淮水茫茫 , 白帆点点 , 无限风光 , 尽收眼底 。楼旁有银杏四株 , 皂角树一株 , 高十丈许 , 粗可三四人合抱 , 远在一二十里外 , 即可望见 。每到春夏时节 , 枝叶葱笼 , 百鸟和鸣 , 亭树相映 , 景色醉人 。在科举时代 , 安东县、阜宁县的秀才 , 凡中举人 , 中进士的 , 都登临望海楼 , 题诗填词 , 以显风雅 。省内外骚人墨客 , 亦多来此观赏 。完颜伟之孙完颜麟庆复督南河时 , 为平成台题了一副楹联:“与水不争能 , 力尽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构 , 目穷千里更登台 。”盛况直至清末 , 到抗日战争时才彻底毁坏 。云梯关最后边是无梁殿 , 是纯砖瓦结构 , 殿内无柱 , 砖砌拱形屋顶 , 外覆瓦面 , 原供无量寿佛 , 无梁殿取其谐音 。
古关之历史地位
由于面海控河 , 云梯关在历史上既是交通要冲 , 更是海防重地 。民间流传 , 当年唐朝开国名将薛仁贵东征归来 , 程咬金曾在这里为他接风洗尘 , 迎接凯旋 。至今这里还遗存据说当年薛仁贵用过的卸马台、拴马桩及程咬金用过的战马饮水槽等物 。当时的淮河是运送兵马粮草的交通要道 , 云梯关一带则成了军马安营扎寨的首选之地 , 虽然民间流传的故事大多出于人们的美好想像和揣测 , 然而 , 到了明清两代 , 朝廷在此重兵驻防抵御外寇则完全有史可考 。明代郑若曾在他所编的《万里海防》一书中提到:自云梯关以东为东海守御所 , 则设把总 , 以防贼由海入淮之路 。从明代中朝以后 , 当时日本落魄武士和浪人纠合而成的倭寇肆掠我国东南沿海 , 成为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 为防止倭寇由云梯关深入黄淮腹地 , 朝廷在此设置大河卫 , 筑土城五座 , 驻兵防守 。据史料记载 , 明初 , 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 , 卫以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 一个卫的总兵力为五千六百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 全国设置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 , 其中就有一个大河卫 。明成祖时 , 内外卫增设到四百九十三 , 其中仍有大河卫 , 卫所就设在古云梯关 , 驻防兵力达5600人 , 一直到清代中前期 , 云梯关仍有重兵布防 , 维系着海疆的安全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1557年) , 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 , 均被当地军民击败 。
据云梯关村年近八旬的杨朝高老人提供的《杨氏族谱》记载:当时云梯关守将名叫杨茂 , 是北宋名将杨五郎的后代 , 在1544年的那次战斗中 , 杨茂率军民奋勇抗击倭寇 , 不幸以身殉国 , 后来朝廷委派杨氏后人负责驻守云梯关 。今天的云梯关遗址附近居住的还大部分是杨茂后裔 , 杨朝高老人就是杨茂的第十三代传人 , 祖先杨茂的故事不仅记在杨氏后人精心保存的族谱了 , 还在杨氏家族及当地民间广为传颂 。
历史上的云梯关 , 曾经是一个海运、漕运的中心 , 它俯视下的黄河与淮河 , 曾经是水陆通衢的黄金水道 , 元代以淮河运输漕粮 , 常有庞大船队 , 由云梯关出入海口 。明清之际 , 此处是更是苏、鲁、辽民间海运要道 , 往来商船均由此出入 。沿岸建有若干个大小码头 , 至今这里仍保留着“钱码头”、“王码头”、“杨码头”等地名 , 1971年 , 建造黄圩翻水站时 , 在王码头、杨码头之间的工地 , 掘土十米深处 , 掘到沉船物件甚多 。
航运业的繁荣 , 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时海口一带制盐业非常发达 , 淮河两岸集市旺盛 , 往来客商众多 , 百姓丰衣足食 , 安居乐业 , 民间流传:“走千走万 , 不如淮河两岸” , 由此可见当时的淮河两岸 , 尤其是下游入海口一带丰饶富庶 , 全国知名 。然而 , 就在一百多年前 , 大自然的变迁使得云梯关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中心舞台 。
“云梯关外茫茫路 , 一夜吟魂万里愁” , 这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发出的感慨 。经过几百年和淤沙填积 , 海流的再搬运 , 海岸线逐渐向东延伸 , 至清代康熙年间 , 海口已由云梯关下移五十余里 , 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 , 黄河北归由山东入海时 , 云梯关距海口已达一百三十多里 , 云梯关由原来的关隘变成了陆野 , 由于彻底失去了关防功能 , 这一年 , 清政府正式撤消了云梯关 。
古关之现状
民国初年 , 涟、阜两地民众 , 曾集资重修禹王庙 , 但已不复旧观 。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 仅存前后殿东西厢房九间和望海楼 。到1943年初日伪军大“扫荡”时 , 殿宇楼阁及银杏树等 , 全部被毁 , 只剩“古云梯关”石碑及部分石刻、石雕 。
建国后 , 当地农民清理庄稼地时 , 在云梯关的遗址附近挖出了十多块石碑 , 它们大多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修茸云梯关以及治理淮河情况的历史记录 。其中有一块嘉庆十年(公元1801年)为纪念重修禹王庙 , 由朝廷钦差大臣马慧裕手书、淮安知府周兆龙铭刻的石碑 , 上书:“古云梯关”四个隶书大字 。1987年 , 当在政府为了保护云梯关遗址 , 修建了护碑亭 , 将这块“古云梯关”石碑重新树立了起来 。
随着历史的变迁 , 云梯关虽因黄河复归故道而逐渐名匿声销 , 但它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却不可磨灭 。作为交通要冲 , 它为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作为海防关隘 , 它为抗御倭寇作出重大的贡献;作为险要河防 , 它为防治水患提供过有益的借鉴 , 作为古隘胜地 , 它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曾谱过篇章 。
古云梯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 为了开发修复这一历史古迹 , 近年来 , 当地政府已着手整理云梯关历史资料 , 收集散落民间的云梯关文物 , 至目前为止 , 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有关云梯关史料 , 已登记收集云梯关文物50多件 。
沧海桑田 , 古老的云梯关向人们见证了一段凝固的历史 , 然而在人们心中 , 古老的雄关从来都不曾远去 , 游人至此 , 无不发出千古之幽思 。
与古关相关的传说
化龙桥的传说
在禹王庙内原有碑碣十多方 , 记载历代治淮情况 , 其中有一块记载康熙帝御旨拆拦黄坝改名大通口一事 , 碑文中记载建禹王庙所用银两具体数字 , 不久被经手官员暗中指使人凿毁 , 看不清数字 , 因为建筑经费被官员贪污近三分之二 , 大小官员层层分肥 , 凿破数字以混淆视听 , 蒙蔽人民 。
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到江浦(淮阴市)曾欲来云梯关巡视 , 地方官员怕露马脚 , 于是在涟水城西不远处建一座小桥 , 起名曰“化龙桥”(该桥至今尚在) , 然后买通随从编出一段鬼话 , 说“要去云梯关必过化龙桥” , 于圣体不利 , 康熙居然也就被贪官子虚乌有的鬼话骗过而真的不敢前来了 。
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的传说
因云梯关是河防重地 , 自黄河夺淮后 , 黄淮合流 , 屡有决堤泛滥之灾 , 朝廷的河防官吏 , 如河道总督等 , 常来云梯关勘察 , 或驻此督导河防工程 , 这里也就逐步增建许多可观的官衙殿阁 。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 , 西风大作 , 淮水泛滥 , 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 , 专程到云梯关看了禹王庙 , 并嘱妥为保管御书匾额 。后还拨款修禹王庙 , 大门左侧墙壁上嵌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庙碑记” 。
据《阜宁县志》记载 , 左宗棠在这次视察中 , 发生了一件至今为人传诵的故事:
当时阜宁县知县暂缺 , 由阮本焱代理 , 阮本焱是浙江余姚 , 出身卑微 , 却不肯趋炎附势 。他知道阜宁是个穷地方 。如接祷左宗棠讲究排场 , 肯定要劳民伤财 。县衙的僚属担心阮本焱招待不周 , 得罪左宗棠和众官员 , 阮本焱一笑置之 , 也不布置手下人作接待准备 。
左宗棠到达云梯关的那天 , 阮本焱坐了一条小船去迎接 , 上官船求见 , 当面对左宗棠说:“阜宁是穷乡僻壤 , 水患连年 。今左大人来 , 同行一漕督 , 一运使 , 诸从官提、镇、道、府以百数十计 , 方舟亦百余 , 阜宁仅马工大王庙可作行馆 , 颓屋三间无以避风雨 , 奈何?”众人听了他这番话 , 都大惊失色 , 以为冲撞了左大人 , 闯下了大祸 。可是 , 左宗棠知道他说的是实话 , 就没有为难他 , 叫随从一律不要登岸 , 就在云梯关入海口勘察一番 , 然后返舟停泊到安东县佃湖(今涟水县境内) 。临去时 , 左宗棠高兴地对阮本焱说:“知汝居官清正 , 吾不忍加责 , 望勤政不怠 。”左宗棠走后不久 。阮本焱升为阜宁知县 。这对当时官场讲究逢迎拍马无疑是一个有力的针砭 。
“七星泉”的传说
云梯关向东不远 , 旧有水井一口 , 誉为“淮北第一泉” , 又名“七星泉” 。泉水甘美 , 酿酒名曰“金盘露” , 明代曾作贡品 , 关于七星泉和金盘露的来历 , 当地曾流传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
有一年的阳春三月 , 七仙女感到天宫岁月寂寞 , 想到下界游玩一番 。众姊妹商量妥当 , 飘飘荡荡来到了黄海之滨的云梯关 , 但见百里平川 , 绿草如茵 , 到处莺歌燕舞 , 百花争艳 , 好一派人间美景 。七姊妹兴高采烈 , 摘花扑蝶 , 载歌载舞 , 尽情领略大自然风光 , 嬉闹一阵后 , 但见天色尚早 , 便在草地上小憩 , 不想疲劳困倦 , 不一会 , 一个个进入了梦乡 , 一觉醒来 , 已见金马西坠 , 玉兔东升 , 众姊妹连叫不好 , 担心父王知晓不好交代 , 于是匆忙驾起祥云回天宫去了 , 不慎将梳妆盒中的七面宝镜失落在地 , 翌日天明 , 七面宝镜竟化作七个泉眼 , 有水涌出 , 成为一汪清泉 , 泉水清澈见底 , 甘醇甜美 。后来人们见此泉中有七个泉眼 , 状如天上的七女星 。故称之为“七星引” 。
七星泉旁住着十来户人家 , 家家贫困潦倒 , 食不果腹 , 衣不遮体 。一日 , 村中来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叟 , 对村人说:“汝等穷迷、穷迷!”人问何故 , 老叟说:“靠山吃山 , 靠水吃水 , 此泉乃天赐 , 酿酒极佳!”说完不见 。村人忙朝天叩头 , 共同开了一爿糟坊 , 试用七星泉水酿酒 , 所酿之酒果然非同一般 , 遂取名七星泉露 。
到了明代 , 朱元璋得了天下 , 建都南京 , 各地纷纷敬献美酒 , 明太祖尝到了七星泉露 , 爽口异常 , 齿颊留香 , 忙问侍从:“此酒甚名?出自何方?”侍从答道:“此酒乃淮安府云梯关七星泉水所酿 , 叫……”再说酒名 , 一时语塞 。明太祖见酒乃金盘盛之 , 便随口说道:“此乃金盘露是也!”群臣饮后 , 齐赞好酒!好名!
【江苏响水古云梯关:江准平原第一关】 此后 , 七星泉露改名为金盘露 , 名声大振 , 年年作为敬献朝廷的贡品 。随着时光的流逝 , 沧海变桑田 , 云梯关远离黄海 , “淮北第一泉”的七星泉 , 也被历史所湮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