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
藕塘民俗文化节:据明嘉靖年间所修《定远县志》记载 , 东汉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 , 寄宿山上寺庙中 。当地百姓送衣送食 , 僧侣授其学业 , 子伯后官至楚国丞相 , 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庙宇 , 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金身并立塔为志 。四乡八里村民纷纷拜谒 , 祈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 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庙会 , 世人秉承遗风 , 相沿成俗至今 。藕塘令狐山庙会至今已延续近2000年 。2012年定远县委、县政府将其升格为民俗文化节 。
【安徽定远民俗文化】 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节:梅白鱼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鱼种 , 鱼色如银 , 浆汁似奶 , 肉嫩味鲜 , 堪称鱼类一绝;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生衍 , 遨游在池河水域 , 独特的池河水质盛产出闻名遐迩的梅白鱼 。
能仁庙会:元朝末年 , 苏州民女和玉凤(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义侠邓九公 , 劫富济贫 , 闻名天下 。大明永乐九年 , 大殿重修 , 能仁寺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 。特别是二月初八这一天 , 方圆几十里的百姓 , 纷纷来到能仁寺烧香拜佛 , 敲锣打鼓、玩灯 。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
民乐
民间流传的器乐曲甚多 , 有维妙维肖的《百鸟朝凤》 , 有细吹细打的《抱妆台》 , 有欢乐明快的《小开门》 , 有行云流水的《溪流情》等 。打击乐方面有《小五番》《十八番》《喜鹊登枝》《兔子扒窝》等 。每逢婚丧寿诞、逢年过节之际 , 爱好乐器的农民们或数人组班或数十人聚集 , 笙萧管笛 , 喇叭锣鼓 , 吹吹打打 , 热闹非凡 。在锣鼓音乐中 , 以能仁乡凉亭班子为优 , 他们除双套大鼓、大锣、大堂锣外 , 还配有20至30面手锣(又名哈叭狗) , 演奏时轻如良霄月夜 , 急似暴风骤雨 , 风格独特 , 是定远县民间器乐曲中的一朵奇葩 。
民间舞蹈
兰花灯:也称《扭兰花》 , 泛称《花鼓灯》 , 流行于全县境内 。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 , “鞑子”、“岔伞”各1人 , 皆为男角 。“兰花”上穿红 , 下着绿 , 头扎红色绸球 , 绸带披垂两旁 , 脑后梳独辫 , 双手持红巾 , 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 , 下穿红色彩裤 , 头扎红巾 , 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 , 袖口镶红边 , 外穿翻毛皮袄 , 头戴草帽圈 , 下穿茶色马裤 , 足蹬黑色长筒马靴 , 手拿芭蕉扇 。《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 相传 在元朝以前 , 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 , 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 , 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 , 所以 , 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 。抗日战争时期 , 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 , 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 , 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 , 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 , 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 。建国后 , 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 , 每逢佳节 , 都有好几班 , 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 , 在锣鼓伴奏中 , 且歌且舞 , 借以欢庆丰收 , 喜庆佳节 ,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
狮子舞:流行在站岗、东兴、九梓一带 , 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 , 每遇天旱 , 人们舞龙祈雨 , 以求风调雨 顺 , 五谷丰登 。新春佳节舞龙灯 , 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 , 船心坐一美女 , 四周4-6人 , 船头渔翁撑篙 , 船尾老夫掌舵 , 在鼓乐声中 , 见风采柳 , 边歌边舞 , 十分活跃 。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 ,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
- 朱元璋与瓤豆腐
- 安徽安庆方言:“嚼蛆”
- 四川阆中古镇民俗文化
- 安徽省寿县四顶山庙会
- 安徽临泉杂技之乡
- 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名字的由来
- 四川巴中恩阳民俗文化
- 浙江乌镇的民俗文化
- 安徽秦栏 千年秦关孝义长
- 安徽民间工艺:合肥火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