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位于四川的东北部,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曾经作为四川的临时省会近20年,一直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州天下稀”的美誉,阆中古城虽与“安徽徽州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并称中国四大古城,但远没有其他三座古城的名气大,也正因如此,这里还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 。
阆中具有着非常璀璨的历史文化价值:
阆中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 。今天,我们可从"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具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
阆中古城在风水理念上严格契合各项讲究 。这里四象环绕,景色温润秀丽,难怪唐朝风水学宗师袁天罡与李淳风,都选择晚年终老于此 。因此,阆中又有“风水之都”的美誉 。这块土地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民风淳朴,还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可谓是“春节之源” 。阆中在古代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商业繁荣,人员往来频繁,民族交流活跃 。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 。"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 。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
自战国中期,巴国由于战乱迁都于阆中,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辖治西南的重镇,竞相在此设置郡、州、府、道并苦心经营 。三国时期,阆中便是声名远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镇守阆中时,按宫苑格局大兴土木、广建殿堂,使阆中的建筑格调骤然上品位、成规模,始有阆苑之称 。此后历代王子皇孙、朝廷命官在羁留这块"风水宝地"期间,也纷纷广聘能工巧匠,或兴土木以建府第,或择佳处以修别殿,逐渐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 。
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 。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不可多见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徜徉在阆中古城,那些纵横勾连的肥肥瘦瘦、长长短短,犹如长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点缀着沧桑之意的古树,繁复中见别致,玲珑中显精巧 。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历史文化底蕴: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树街、古莲池街、槐树街;有以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状元街、三陈街、良牧街;以商贸命名的广东会馆、浙江会馆、陕西会馆;有以地理风水命名的管星街、笔向街;有以手工业发展内涵命名的机坊街、醋坊街、蒸馍巷……各有风貌和历史 。
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 。张飞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
阆中文化底蕴深厚 。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 。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 。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
阆中是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 。
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 。
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 。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
宗教
阆中以一县之地,汇聚众多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 。
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 。伊斯兰教的圣地-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饮食文化
久负盛名的保宁醋、白糖蒸馍、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始于公元936年的保宁醋 。
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四川麸醋的鼻祖 。保宁醋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松华"井水为体,采用麸醋经典工艺和现代科技,经42道工序精酿而成,独具"色泽红棕、酸味柔和、醇香回甜、久存不腐"之特点,系调味上乘佳品 。自唐朝以来,宫廷御膳房即采用保宁醋烹饪膳食;1985年保宁醋进入中南海,成为国宴调味用品 。随着川菜厨师的广泛应用,推动川菜得以传播四海,因而有"川菜精灵,国醋保宁"之美誉 。
当你行走在阆中古城,一定会被飘荡在空气中醇香的醋味吸引,没错,说到阆中,不得不说到阆中的醋文化 。
醋文化
在四川省阆中市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醋城里,到醋澡堂子用醋沐浴已经成为人们招待客人、消除疲劳的又一个好去处 。
来到醋澡堂里,看到的还是熟悉的大木桶和普通清水,跟人们平常洗澡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但醋澡堂使用的是由阆中特别推出的一种保健醋,专门用于泡澡,可以降低人的血压,治疗皮肤病,还有益于减肥 。
一个大木桶装着满满一桶热水,看着紫红色的醋徐徐注入水中,闻着一丝丝酸酸的醋香,让皮肤沉浸在惬意和懒散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泡上10分钟后,服务员会给撒上一些玫瑰花,让人真正领略到醋香和花香混合在一起的那种难言的味道 。
在四川,一向有“少盐多醋”的养生名言 。古城阆中更是有400多年生产醋的历史,这里不光生产家庭常备的食用醋,还生产火锅醋、保健醋、宴会醋、饮料醋 。醋在这儿既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酸酸的醋香已经在古城留下了悠久的醋文化 。
保宁醋的名气很大,甚至比它的产地阆中古城还要出名 。保宁醋以地名作为俗称,始于五代唐长兴元年设保宁军治时,距今已有1078年历史,近400年来,保宁醋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形成以麸醋、药醋为特色而名扬中华醋苑的百年老字号 。近百年来被人们誉为川菜精灵,甚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的说法 。保宁醋的历史沿革,与它的产地阆中有着密切关系 。
同时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有防癌抑病的功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城里的又一跟醋有关的特色—保宁醋泡脚,阆中古城满街都是醋泡脚小店,。在古城走街串巷,累了,躺在沙发上泡完脚之后,顿时疲乏尽消 。而且泡脚的小店也成为当地人聚集的场所,聊聊家常,热闹非凡,有些小店还要排队等候 。
四川阆中成立“醋博物馆”
以展示与醋相关的文物古迹及古酿醋方法的四川“阆中保宁醋博物馆”是以醋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 。
阆中的醋博物馆浓缩了我国特别是阆中3000多年的酿醋文明,由醋文物陈列室、酿造手工老作坊、松花老井3部分组成 。醋文物陈列室由一唐代建筑改建而成,古色古香、风景清幽,收藏了历朝历代酿造醋的生产工具、盛装器具、店铺匾额等醋文物1000多件 。其中,宋代醋壶、醋碗、醋碟,明末盛醋陶罐,清代四耳盛醋陶罐、醋缸等文物甚为珍贵 。在手工老作坊中,工作人员穿着古装全面展示酿造醋的道道工序;松花老井是酿醋的水源,系唐朝开凿 。
阆中古称保宁,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古城区大都保存着清乾隆、康熙年间的原貌,城内数十条老街纵横交错,古街古院幽深莫测 。阆中古城还是中国著名的“醋城”,早在战国末期,阆中的“巴醯”(醯即醋之古称)就扬名天下,此后醋房、醋香遍布市井 。阆中保宁醋与山西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福建米醋并称为全国4大名醋 。
关于阆中醋的民间传说
阆中的醋文化来源已久,许多小伙伴到阆中都会带些咱大阆中特产的醋留念或送人,说起来,关于这阆中醋还有好多神奇的故事呢!
传说,在阆中民间,酿醋要供奉神明 。大周当年分封神位时,姜子牙主动向周武王讨了一个“醋炭神”,因为他知道,自己功高盖世,只得自甘人后,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
阆中从清代开始就有祭拜“醋炭神”姜子牙的习俗,每年除夕,醋坊的工人就会从嘉陵江边捡回鹅卵石,用炭火烧得透红,再放入盛有醋的大铜勺或其他器皿中,一边摇动,一边在院中跑圈,边跑边念《醋炭神》民谣:醋炭神,醋炭神,封神榜上你为尊,今夜除夕来家内,驱逐邪魔离家门 。一不打天,二不打地,三不打门臣户尉,四不打家神灶君,五不打吉庆财神,六不打福禄寿星,七不打三代祖考,八不打过路贵人,九不打平民百姓,十专打瘟魔疫君、泼神乱鬼 。醋炭有灵,扫除疾病,保佑全家,如意吉庆 。
还有另一种故事则是和醋的来源有关 。传说,酒仙杜康在一次酿酒时,将酒糟放在缸里发酵,因急事外出,回来后已是第21天的酉时 。他揭开缸盖,突觉异香扑鼻,一尝酒糟水,只觉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煮菜放一点,煮出来的菜香酸可口,令人食欲大增 。杜康就把它叫做调味酱 。后来,杜康觉得应该像酒一样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联想到“21天的酉时”,把它合起来不就是“醋”吗?于是,醋的酿造技术就在这次偶然发现中被传承下来 。
再后来便是明末清初的事儿了,这与咱阆中醋的传承有关 。那时战乱不断,身怀绝技的索义挺逃难途经阆中,与妻儿栖身在阆中城北过街楼旁的一间茅屋里 。他见阆中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盛产小麦、大米和中药材,是酿醋的绝好地方 。于是,便倾其所有,购置茅屋,开设醋坊 。经过精心发酵,酿出来的醋颜色红棕,酸味柔和,回甜可口,一时间轰动阆中城,产品远销各地 。也就是现在阆中醋的鼻祖了 。
张飞牛肉
张飞牛肉本名干牛肉或保宁干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市,由于境内回民聚居,因此是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特产 。其表面为墨黑色,切开后肉色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恰好和历史上的猛将张飞其人“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很像,后世人称张飞牛肉 。(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张飞牛肉目前基本绝迹)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
张飞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已有二百年历史 。民国时期在成都“劝业会”上又曾被评为“上等食品”,自此声誉更佳 。
传说典故
相传,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 。原来,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饪好手,他卤制的牛肉味道香美可口 。宴席开始,弟兄们一边饮酒,一边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兴 。都称:“张飞牛肉好吃!张飞牛肉好吃!”
真实起源
阆中市区名叫保宁镇,回汉杂居 。老回民在逢年过节时会制作腌牛肉(类似汉族的腊猪肉),做好后为防止腐烂,人们在牛肉表面涂抹锅烟灰防腐 。这种腌牛肉被人们称为“保宁干牛肉”或者“风干肉”,为地方名特小吃 。该牛肉最大的特点是表面呈墨黑色,切开后内部肉质却是棕红色,很是好看 。
上世纪80年代左右(约1985年),张飞牛肉公司前身原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厂长王正秋因其面黑心红其形似张飞而将其正式定名为张飞牛肉 。因此名字取得恰当,于是迅速被人们熟悉 。现代商人也为“张飞牛肉”杜撰出一些故事来增加它的卖点 。
“张飞牛肉”虽是后人所改之名,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其原因至少有三:
一、张飞好饮,嗜酒如命,甚至最后也死在酒上,而卤牛肉下酒当然是绝配了,这很符合张飞的饮食逻辑,所以卤牛肉可以以张飞命名 。
二、有史书记载,说他确实每每征战获胜,便喜欢用一种经过特殊卤制的牛肉犒赏将士,这很可能就是现在“张飞牛肉”的雏形,只是工艺尚未完全成熟 。
三、张飞牛肉一如张飞本人的形象,表黑心红,黢黑皮面下,切开则是一片红心 。这种牛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 。一尝之下,咸淡适宜,回味绵长 。一般的卤牛肉难免塞牙夹齿,而张飞牛肉却入口化渣、老幼皆宜,细细品,慢慢咽,可谓色、香、味俱佳 。
相关典故
因《三国演义》的流传,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张飞的勇猛粗犷早已深入人心 。但历史上的张飞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你若不到阆中走一遭,恐怕对张飞的了解就会流于表浅 。
蜀汉建立之初,张飞随诸葛亮沿长江溯流而上,一路攻城掠地,拿下江州(今重庆),巴郡尽为蜀土 。而后他又受任巴西(今阆中)太守,率重兵镇守于阆中 。他在阆中指挥的一次重大战役,便是大败南侵的曹魏名将张郃,此次战役,为他可圈可点的戎马生涯写下了一笔华彩——张郃一败,曹魏退守河南,汉中巴郡从此便成了稳固的蜀国疆土 。
【四川阆中古镇民俗文化】 阆中人民对这位古代英雄的爱戴随处可见——进城的路口处,赫然一座立马挺矛、怒目圆睁的塑像,悠悠千载岁月,历经沧海桑田,而阆中人仍然把飞将军视作这座古城的守护神,张飞已然是他们心目中的图腾 。
阆中得益于张飞的太多,阆中人民不敢忘怀,张飞在这里做了整整9年太守 。世人只知张飞勇猛,只有阆中人才知道,他爱民如子、治理有方、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阆中在张太守当政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兴旺发达的阶段 。所以,阆中人怎么不爱戴这样的父母官 。只有来到阆中,细细游览阆中的张飞庙(正式名称叫“张桓侯祠”,因为张飞死后被追封为桓侯),你才能充分感受到张飞人格的丰富多彩 。他决不只是一个旧时舞台上的黑脸勇者,同时也是一个智者,一个仁者——脸黑心红 。于是人们把当地的一种特产牛肉命名为“张飞牛肉”,这牛肉正是黑皮红肉 。
买上一包张飞牛肉,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再去看看张飞庙吧 。这么一个“虎臣良牧”,却在酒后被两个部下所害 。传说这两人杀害张飞后,割下他的头颅抛入江中,而此头就顺着他当年征战入川的足迹漂流而下,至云阳被一渔人打捞上岸,葬在长江边,所以云阳也修了一座庙来纪念他 。身首异处的张飞便有了两座坟墓和两处依坟而建的祀堂 。两座张飞庙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阳张飞庙已因修建三峡大坝而拆迁,阆中张飞庙便成了正宗原版的孤本,其文物价值就更显突出 。
桂花蒸馍
桂花蒸馍是阆中蒸馍的一种,也是阆中市的名小吃,系由清乾隆时回民技师哈公奎所创 。据《阆中县志》记载:保宁麦面最知名,取南麦碾细,保宁蒸馍重罗筛之,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携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蒸之移时,而色、香、味、形如故 。外来客商多于县中购蒸馍以作馈品 。而最为出名的就是桂花蒸馍和白糖蒸馍 。桂花蒸馍,就是在面团发酵前将桂花撒入面团中,使得整个蒸馍散发一股天然的桂花香气,浓郁而不腻人,味道清香,入味甘甜 。
如果说保宁醋、张飞牛肉、桂花蒸馍是阆中三宝,那么巴象鼓舞、川北灯戏、川北王皮影就是阆中文化的土特产,让人回味无穷 。
民俗
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
川北皮影戏是中国地方皮影戏的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
在阆中古城,古院落也是一大特色 。阆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门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为古城营造了浑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围 。
阆中古民居的窗花达百多种以上,有"中国民间建筑的一大奇观"之誉 。林林总总,生动、灵性,汇成一部再现唐宋以来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
阆中,被许多文人墨客为之称颂,如苏轼,如陆游 。阆中古城很美,不是那种外露的美艳,是古典的、精致的 。她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低飘的云朵,徐徐的微风,绿影婆娑的长廊,吆喝的小贩,来往的游人,这一切都构成一幅美丽而古朴的画 。
阆中旅游资源丰富,有汉桓侯祠(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佛塔、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四川贡院等8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
川北道贡院
在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 。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 。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 。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 。清朝初年,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7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 。
滕王阁
在阆中城北的玉台山,同南昌滕王阁一样,是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元婴建造 。滕王于公元679年由寿州调隆州(阆中),嫌"衙役卑陋",便在城中建"隆苑"(玄宗时改"阆苑")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供其游乐,杜甫有《滕王亭子二首》 。滕王阁下台基上有唐代佛一座 。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球体,正中开一船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 。上装塔刹,有石雕八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