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季三鞑子的传说

银杏之乡泰兴,地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劳作之余,当地乡亲都把说故事、听故事当成一种娱乐消遣方式,由此,民间文学有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
在泰兴众多地方传说中,季三鞑子的传说流传最广,讲述者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 。
季三鞑子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泰兴地区及其周边,以黄桥为核心,这是因为季三鞑子为黄桥人 。黄桥古称“黑松林”,有关季三鞑子的传说中,有多篇提及,季三鞑子为延令(今泰兴)黑松林人,这一点在历史上的三泰地区(今泰州、泰兴、姜堰)没有任何异议 。此外,季三鞑子传说中所涉及的地名,无一例外均来自三泰地区,其中绝大部分则来自泰兴,诸如“老龙河”、“庆云寺”、“季家市”等等 。
季三鞑子传说起源的准确年代,已无从查考,但现在可以认定的是,其故事自宋朝后即开始流传 。在泰兴市黄桥镇及其周边,季三鞑子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相传季三鞑子为大宋驸马,曾任左都御史,弹劾不少不法官员 。至今,有关季三鞑子的种种传说,仍然在泰兴及其周边中老年群体间广为流传,相关俗语、歇后语如“黑松林的蚊子比麻雀大”、“季三鞑子上朝——地动山摇”等等,在日常口语中仍被频繁使用 。
该传说的当代代表性传承人张春山,男,1955年生,江苏泰兴人,研究生文化,历任泰兴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用10年时间搜集整理季三鞑子传说,著成48万字的《大宋季三鞑子》一书 。
总体来讲,季三鞑子是一个“民间智圣”的形象,他智慧超群,刚直不阿,扶危救困,专门捉弄为富不仁者,与阿凡提、吉高的故事有几分类似 。不过,季三鞑子与阿凡提、吉高又有明显不同之处,季三鞑子是读书人出身,饱读诗书,满腹文章,其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在朝中任要职,并成为驸马 。
在传说中,季三鞑子是个天才加怪才式的人物 。有关季三鞑子的故事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情节:聪明绝顶,学识渊博;为民谋利,减免赋税;一身正气,弹劾不法官员;得罪皇帝,遭到发配;巧施妙计,带公主流放家乡;个性张扬,私造皇宫;改造皇宫,捐宅建寺 。
民间用四个字概况季三鞑子的性格:“仁、能、狠、绝 。”
这四个字要分开讲,在为民谋利方面,季三鞑子充分表现出“仁”和“能”;在对付贪官污吏和为非作歹者方面,则充分表现出“狠”和“能” 。
最能体现季三鞑子“仁”和“能”的传说是《是树不完税》(又称《是树不纳税》、《是树不纳粮》等):
古时候,朝廷发布的税令很多,地方的贪官污吏又乘机利用手中权力,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就连百姓栽种的树木,也被纳入了征税的范畴 。身为驸马的季三鞑子,为了替泰兴人民免税,便想了个办法 。他带了糖柿子(最甜的柿子)饼,进贡皇上 。皇帝吃了觉得甜美可口,连连称赞,并问:“此为何物?”季三答道:“这是泰兴的土特产柿饼,常服能延年益寿 。”皇上随即嘱咐道:“如此佳品,多多益善 。”季三佯装着急的样子:“唉,不成啊,泰兴柿树都上税了,百姓种不起呀!”皇帝随即说:“这个好办,即刻传旨,柿树不完税,不就成了吗?”季三驸马赶紧起草公文,并亲临泰兴传旨:“皇上有旨——是树不完税 。”他把“柿”改为“是” 。从此,泰兴人民凡是种树,皆不纳税,老百姓对季三鞑子无不感恩戴德 。
最能体现季三鞑子“狠”和“绝”的传说是《智斩皇子》(又名《手持红毛脚踢国号》):
【江苏泰兴季三鞑子的传说】 话说有一个皇子,不学无术,坏事做绝,但因其是皇上的亲儿子,谁也奈何不了他 。季三鞑子看在眼里,暗中苦思巧计 。有一阵,山野正闹匪事,强盗们举红毛为号,吵吵嚷嚷要造反,另立江山 。皇上为这事烦心透了,寝食不安 。那不学无术、坏事做绝的皇子,却整天带着一帮人踢毽子 。季三鞑子见时机到了,赶紧上朝奏明皇上:“启奏万岁,有人手持红毛,脚踢国号,该当何罪?”皇上一听,眼睛都绿了,马上说:“还用问吗?斩了!”
就这样,那倒霉的皇子被斩了 。
事后,皇上对季三鞑子恨得牙根发痒,却奈何不了他 。因为季三鞑子禀报的并不错——皇子踢的毽子,是用一撮橙红色雄鸡毛和两枚铜钱做的,而铜钱上确实铸有国号 。
在结构上,季三鞑子传说与阿凡提、吉高的故事也有明显不同之处,季三鞑子传说不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而是系统的、连贯的,从生到死都有故事,48万字的《大宋季三鞑子》一书,即为明证 。
季三鞑子传说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口头性和广泛性,稍微上些年纪的泰兴人,均知道一些有关季三鞑子的传说,大部分人都能讲一两个小故事;二是通俗性,季三鞑子的故事俏皮生动,十分传神,引人入胜;三是丰富性,季三鞑子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季三鞑子在居庙堂之高时的故事,也有他流放民间之后的故事 。
季三鞑子传说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塑造了一个个性独特的智者形象;二是带有浓郁的地方(黄桥)特色,展示地方风情;三是传播了藐视权贵,藐视统治阶级的朴素思想;四是留下了众多俗语、歇后语,至今丰富着泰兴民间语言;五是众多传说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脉络分明 。
如今,随着现代传媒业的空前发达,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季三鞑子传说只能存活于泰兴、特别是黄桥地区中老年人的记忆里 。眼下的年轻一代,是伴随电视、电脑成长的一代,对民间故事不感兴趣,不太爱听民间传说,更不用说传承了,因此,季三鞑子传说有只留在纸上、书中,口头上会消失的趋势 。
泰兴市相关部门为了传承保护这份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工作:整理了部分季三鞑子传说,刊登于泰兴文化系统和文学艺术界内部刊物,其中部分作品被收入江苏民间故事集成和扬州民间故事集成;48万字的《大宋季三鞑子》,也已正式出版发行 。
附件:
季三鞑子传说
查抄学差
翰林院庶吉士吴省才,点了云南学差,这是一个肥缺,一般人是谋不到的 。他到任之后,首先考虑如何将运动得来的官位,博回本钱利息 。于是,就找几个亲信议定,一个举人要多少银子,并且分名次,越靠前的,贡银越高,那种有真才实学的穷秀才,只好靠边站 。这种公开认财不认才的行动,激起全省考生不满,其中几个共拟对联一副,暗暗贴在贡院大门旁,上写:
无贝休想进贡院;
少目怎能看文章 。
横批:口大坐天 。
此联巧妙地将贪官吴省才姓名嵌入:上联嵌一个“才”字,语带双关,穷秀才们没有“财”送礼行贿,单凭“才”,休想中举;下联“少目”暗合“省”字,讽刺贪官有眼无珠;横批嵌贪官之姓“吴”,揭露其欺君罔上、谋求叛逆篡位的罪行 。
此联一经张贴,广为流传,后来被传抄递交到季三鞑子手中 。季三鞑子看过,义愤填膺,立刻动笔写好奏章,谨呈御案,并逐字解说,特别是对横幅“口大坐天”四字,详加揭批——吴姓贪官居然有谋逆造反、独坐天下之野心 。封建君主最恨、最怕的什么?就是怕人造反,谋取他的江山 。于是,皇上马上传旨,将贪官押解来京,抄没私产,交刑部议罪 。
发配黑松林
季三鞑子虽然贵为驸马,但是他上朝时,常常衣着不整,戴歪冠帽 。据说,他帽子戴歪必定有事 。如若帽沿朝左,必弹劾一个文官;如若朝右,必参告一名武官 。因此,朝廷内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季三鞑子上朝,地动山摇 。在朝贪官污吏见之,人人自危 。
后来,季三鞑子得罪了皇帝老丈人,被发配出京 。
季三鞑子想回到老家泰兴 。于是,他故意向皇上请求:“臣今流放,宁出潼关三千里,不去延令(泰兴)黑松林(黄桥),那里蚊大如雀,啮人即毙 。”
皇上说:“岂有此理!获罪发配,难道还要挑选风水宝地?别的地方不许去,单单发配黑松林!”
季三鞑子口中又念念有词:“夫到天边妻不随 。”
皇上想也不想,随口说:“乱讲!夫唱妇随,天经地义,将你们夫妇一起发配到黑松林!”
季三鞑子赶紧说:“谢主隆恩!”领着他的公主夫人,回到家乡黑松林 。
计修庆云寺
季三鞑子携妻儿同归故里,住进驸马府,置了田地庄园,过起了田舍翁的生活,好不快活 。一天季三鞑子与公主在后花园陪老母散心,老太太感叹:“常听媳妇讲京城如何繁华,皇宫如何壮丽,要是能亲眼见见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季三鞑子是个孝子,当晚便和公主商量,定下计策,准备仿京城皇宫盖个园子,让老太太开心 。
他很快请来名匠,在泰兴城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仿皇宫建起了一座大宅子 。完工后,便接老太太仔细游玩了几天,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 。不久,老太太便去世了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怎的仿建皇宫的事传到了扬州太守的耳中 。那太守曾被季三鞑子弹劾过,对他怀恨在心,听到此事,立刻密报京城 。在京的老对头们具本上奏皇帝,告季三鞑子心存怨恨,私建皇宫,欲图谋反 。皇帝龙颜大怒,派钦差携金牌来泰兴彻查此事,一经查实就地杀头灭族 。
钦差还未出京,就有旧交将此信通报到了泰兴 。季三鞑子按照预先准备,算准钦差到达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派工匠连夜在新宅子里塑造佛像 。原来寺院格局和皇宫差不多,故改起来并不困难 。他早就想好了这条退路,一来满足母愿,二来为乡里留下了一座大寺院,造福后代 。不多日,佛像布置完毕,香炉案供均已齐备,各佛殿的匾额对联都已挂上 。季三鞑子携公主进内观看,公主提出异议:“好是好,就是太新了,另外再请些和尚来也像!”季三鞑子连声说是,赶忙找知县帮忙 。知县贴出告示:为使县城整洁,令百姓清扫屋舍,每户以向衙门上缴十只蜘蛛为凭,违者重罚 。三天内上缴了数千只蜘蛛 。季三鞑子取来,放入宅子各处结上蛛网,又命人洒上灰尘,铲下部分油漆做旧 。不久请来了住持、僧众入住其内,以声佛号、晨钟暮鼓,过起了寺院生活 。季三鞑子亲自命名为“庆云禅寺” 。
数月后钦差到达泰兴,实地一看,俨然一座寺院,殊胜一方佛国,还进去烧了香拜了佛 。那钦差也与季三鞑子无甚旧恶,只是皇命在身行此一回,临行前皇后又派人交代要保全女儿一家,算了,得出结论——查无实据 。钦差在泰兴住了数日,回京复命去了 。皇帝一听,查无实据?怎么回事,到底是谁欺君?京官们为自保,一股脑儿将责任推到扬州太守身上 。那太守报复不成,反落了个丢官罢职的下场 。
季三鞑子从此平平安安终了一生,那座仿建的皇宫便成了有名的“庆云禅寺”,至今巍然耸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