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 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 。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 , 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 , 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 , 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 , 以明快抒情见长 ,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 , 以真实活泼著称 。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 , 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 , 遍及中国 。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 , 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 , 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 , 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
【黄梅戏】 黄梅戏曲源于宋 , 元 , 盛于明 , 清 , 尤以民国为最 。在流传地习惯称“小调子”“采子”“梅子腔”等等 。梅戏黄曲不仅腔调好听 , 耐人寻味 , 而且文化底蕴浓厚 。其中的故事大多都以教化世人为线索展开的 。例如:典型人物‘陈世美’ , ‘潘金莲’ , ‘武松’ , ‘诸葛亮’ ,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和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压迫以及三国时期烽火连天的岁月下的英雄气场 , 儿女情长 。同时也赞美了古时美好的爱情 , 充分表现了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 , 号称“大戏三十六本 , 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 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
解放以后 , 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 , 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 ,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 早期叫黄梅调 , 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 , 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与安庆市的交汇处 , 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 , 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 , 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 , 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 , 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 , 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 , 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 , 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 , 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 , 有的以事“串” , 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 , 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
第二阶段 , 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 , 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 , 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安庆城后 , 曾与京剧合班 , 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 , 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 , 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 , 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 , 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 , 使之明快、流畅 , 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 , 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 , 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 , 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 , 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
第三阶段 , 是1949至今 。1952年 , 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 。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 , 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 , 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 , 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 , 曾二度摄制成影片 , 轰动海内外 。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 , 号称“大戏三十六本 , 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 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
解放以后 , 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 , 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 ,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 , 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 , 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 , 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 , 韵味丰富 , 如行云流水 。
- 陕西合阳招魂习俗
- 图瓦卢独立日
- 壮族服饰
- 八月游基隆最佳
- 南通岁时节令
- 苗族风俗摇马郎
- 汉剧
- 鬼城节日习俗
- 锐龙5|中端处理器玩游戏哪家强?锐龙5 5600X性能依旧称王
- 央视|为友谊干杯表情包女主上春晚了 真实身份揭秘: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