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 位于太湖之畔 , 紧靠市府所在地 , 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 , “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 , 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 , 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
历史文化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 。优越的自然条件 , 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 , 故同里原称”富土“ 。先秦已成集市 , 隶属会稽郡吴县 , 汉唐日呈繁华 。
唐初 , 因其名太奢 , 改名铜里 。尚属村市 , 在九里村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 , 置吴江县后 , 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宋代 , 废感化乡 , 同里属范隅乡 , 正式建镇 。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 , 上去点 , 再将该字一分为二 , 上半截为“同” , 下半截“田”与“土”相加 , 变为同里 。
著名景点
明清街
明清街是古镇重要商业街之一 。1996年始辟建“明清一条街” , 街长160余米 , 为明清建筑风格 , 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 , 两街道平行的格局 。入口“清明遗风”匾额由费孝通副会长题书 。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 , 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 , 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 , 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 , 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 。浩歌堂面阔三间 , 1920年此屋落成时 , 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 , 欣然神会 , 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 。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 , 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 。“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 , 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 。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 , 一楼一底 , 十分简朴 。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 , 即以此楼而定名 。
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位于镇区最南端 , 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 , 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 。茶社的初名是“福安茶社” , 建于清末初期 , 四开间门面 , 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 , 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 , 上下两层 , 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
嘉荫堂
嘉荫堂 , 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 , 建于民国初年 , 有四进 , 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 。房主柳炳南 , 北厍人 , 先于芦墟开设油坊 , 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 , 共耗白银贰万两 。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 。
【苏州同里古镇】 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 , 俗称“纱帽厅” 。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 , 故名 。该庭院高大宽敞 , 肃穆庄重 。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 , 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 。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 。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 , 形象逼真 , 呼之欲出 。这组透雕已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
在同里古镇 , 有一座园林是必去的 , 那就是退思园 。退思园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 已有100多年历史 , 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这座园林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也是唯一一座不在苏州市区而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 。
民风习俗
走三桥
走三桥是老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动 。同里走三桥习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 。2011年 , 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同里走三桥习俗为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