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元通古镇 昔日川西小成都

崇州市元通古镇,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千百年来,滚滚江水滋润着这方神圣的土地 。江岸之外良田万顷,古镇街头院落森森 。大小不一的街巷保存完好,遗存至今的古老民居,泱泱然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
按历史《崇庆州志》载,晋原郡为南北朝肖道成建立齐后(公元497年),改“晋原郡”为“晋康郡” 。元通此时由“水渠乡”而更名为“永渠乡” 。皇宋庆元四年(1198年),元通为“晋原郡兴渠乡北里林”,由此推之,元通原称也两易其名 。“皇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又名“永康郡青城县集贤乡” 。按“端平”乃南宋理宗国号,元通当时又称“集贤乡”或为“三宝村”北面一部分属于集贤乡 。又据史料查考,“明属涌泉、济兴乡” 。
元通是有名的古镇,元通古镇历史上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曾经繁华一时,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 。在半边街尽头的老石拱桥边的吊脚楼小憩,看江水从身边流过,想象着1600年前元通的繁华,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元通古镇曾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码头 。这里有三条河汇聚,所以名之汇江 。
惜字宫
随着历史的演进,惜字宫逐渐成为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 。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制字先师” 。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 。古德曰: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终身惜字者,其福无量 。《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所以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于焚化,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 。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皆焚化以示敬意 。过去,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过化存神,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 。往往,在四川很多地方,文风塔与惜字宫合二为一 。惜字宫街和字库街,皆因此得名 。
元通天主堂
元通镇天主堂位于崇州市以西十一公里处,教堂屹立在该镇场中(镇供销社对门) 。此堂清代光绪年间,至今近100年 。堂的筹建还是由住法传教士谷神父与同元通场的教友:刘专昌、杨公信、曾四令等议定修造,建堂的经费由谷神父赞助,并在本地教友的大力的配合下而竣工,教堂立名为天主堂,教堂的形象设计师以中西合式的结构,门面形象是按天主教的规义制作的图案而精心塑造 。
永利桥
永利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山洪爆发时冲毁 。桥体为砖石结构,北接元通镇新街,南接长寿街面,全长五六十米,两墩三孔,弧圆高卷,远观如彩虹高悬,透着贵、古之气 。两墩上雕刻精美石龙镇守,桥墩坡中平铺石板作车行道,两旁则是梯步石级供行人上下 。使元通人庆幸的是:若干珍贵的古迹被毁,唯永利大桥完整的保留下来 。
元通古镇三绝
一绝:庭院深深三进大院的黄氏故居,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 。这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
二绝:老街老桥清嘉庆年的永利桥;
【四川崇州元通古镇 昔日川西小成都】 三绝:三江汇流上演清明上河图 。崇州属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据方志载,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 。元通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这里交汇而得名 。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