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渔鼓起于宋代,流传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续有发展 。其唱腔是在湘南渔鼓的基调上,根据祁东方言,结合祁东民间小调,花鼓和祁剧音乐改革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地称“祁东渔鼓” 。
祁东渔鼓主要分布在本省衡阳、邵阳、永州等数十个县市区及广东、广西、江西、山东等省 。先后经历了从起萌到形成、成熟、转折、创新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涌现了刘贤中、邹祖溪、邹赛奇、邓富生、邹昆山、邹华山、邹华春等一批著名的民间艺人 。目前从业艺人达400多人,有60多支演出队伍 。
祁东渔鼓传统曲目丰富,素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经过后期整理的传统曲目已有400多个,如《岳家将》、《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 。创作曲目有《闹新房》、《白毛女》、《妇女翻身》、《毛主席过黄河》、《陶铸路过磕浪滩》等300多个 。
祁东渔鼓在湘南渔鼓中自成流派,基本唱腔一般分为起腔、正腔、尾腔三部分,唱词押韵,正文部分故事情节强,道白约占三分之一 。祁东渔鼓的音乐曲牌优美动听,地方色彩浓烈 。以祁东小调、祁剧、花鼓为基础音乐,同时汲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的精华 。伴奏音由一把二胡发展至弦乐的高、中、低三音俱全,渗入了竹笛、锁呐、电声乐等 。
祁东渔鼓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世代传承,与时俱进;二是喜闻乐见,影响甚远;三是组织严密,体系完整 。祁东渔鼓从口口相传至专业创作,从道情渔鼓到曲艺艺人至综合性艺术,愈来愈焕发鲜活的艺术青春 。作为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其音调地道,其形式活泼,其场地不拘,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历经千年而不绝于耳 。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当地民间自觉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归纳整理传统曲目,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专门的组织结构,完备的结构体系和专业的创作队伍 。
祁东渔鼓保留了一批演唱底本,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出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发展自成体系,在祁山白水间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
【祁东渔鼓】 邹昆山?祁东渔鼓
邹昆山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
邹昆山,出生于渔鼓世家,由于幼小在家受到渔鼓艺术的薰陶,他从小对这门艺术非常喜爱,父亲(渔鼓创始人:邹祖西)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授于他 。他对渔鼓的唱腔、导白都认真地学习,掌握了传统的演唱风格,继承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本色 。一腔一式都严格地按照家父的传授 。早先的渔鼓是一人演唱,生、旦、丑、净于一身,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 。渔鼓是一门说唱艺术,从中又有人物的表演,演员要有很深的功底,才能完成,为了学好这门艺术,他与很多前辈艺人同台演出,学习人家的长处,借用自己的祁剧表演,溶合于一体,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广大群众的接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 。在渔鼓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社会发展,群众对艺术欣赏也有了变化,对单独唱渔鼓提出了要求,多几人在台上表演,能活跃人物与舞台效果,他大胆试行,在表演形式中,借用戏剧表演方法,男女对唱,这在一些感情戏上更能体现出来,观众更能分辩出剧中的人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大家喜欢这种形式,他又在演出中,大胆地借用各剧种的唱腔,如花鼓、黄梅、越剧、京剧、祁剧等等,在演出中插上一段,使渔鼓演唱中更丰富多彩,促使了渔鼓在近二十多年来迅速发展,在祁东、祁阳、邵阳、零陵周边地区影响很大,打开了广泛的市场 。
为了应市场需求,由八十年代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五百多人的队伍,对渔鼓的传承他深感责无旁贷,为使渔鼓发扬光大,只要来的,他都一招一式,一腔一板地,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其中他的两个徒弟,一男一女,王伟、周芳华两个都15——16岁拜师学艺,见他两个苗子好,严格地要求他们学好,手把手地传教,一句一腔地传授,几年功夫,在他们的努力刻苦学习下,现在年青艺人当中,可谓是领头雁 。
为了与时俱进,将党的富民政策及时传到群众中去,将政策内容临时编成渔鼓小段,插入演出中,这样使群众更容易接受,他积极配合县各单位做宣传工作,义务宣传,得到了很大的起色 。
他沉思着对渔鼓怎样发扬光大,更具影响力,在2000年他首次将祁东渔鼓与湖南金峰音像公司合作,拍摄成光碟,首次拍了四部:《乾隆皇帝下江南》、《三拜花堂》、《勾魂丹》、《马府逼婚》其拍摄中,自己唱主角,导演、编制、策划于一身,在长沙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光碟面世,走向市场,当时轰动一时,只要那里放,就是一大群人在看,群众非常赞赏,碟销江南几省、国外 。使渔鼓在曲坛上声誉鹤起 。2002年省文化厅音像公司找他对祁东渔鼓进入第二次拍摄,四部剧本;《全家义》、《玉镯冤》、《抱子图》、《好丑媳妇》将祁东渔鼓推出湖南,走向全国 。
2007年中国曲协调察祁东渔鼓,他积极参与,协同政府部门搜集材料,2008年成功被中国曲协将祁东评为“中国曲艺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