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产生于旧之蔚州(即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灵丘县一带),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 。
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 。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的“社火”中演出 。代表剧目为《卖豆腐》、《借冠子》等 。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州是主要通道之一,因之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 。
据今存李家浅村戏楼的舞台题壁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农历二月二十八日,蔚县城东乡西合营的秧歌孙庆班,曾在此演出过《回龙阁》(《回笼鸽》)、《魁花玉》(《葵花峪》)、《打瓦罐》、《迎亲》、《卖肉》、《别窑》、《八卦》、《高平关》、《响马》、《别宫》、《招亲》、《下山》、《下书》、《重圆》、《三贵》、《玉杯》等戏 。题壁人为西合营段祥 。上列剧目中,既有蔚县秧歌初期的剧目,如《打瓦罐》、《迎亲》等,也有从梆子腔移植来的剧目,如《八卦》、《下山》等 。这些剧目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经常上演 。由此可见,最迟在清道光时期,蔚县秧歌已完成了由“两小戏”向行当齐全的大戏转化的过程 。
蔚县秧歌早期的班社是以村为单位的季节性组织,做为“社火”的组成部分,由村“神诞社会”统一筹管,人员也只限本村村民,属自娱式的纯业余团体 。至今,蔚县仍有一百多个此类的“社火”秧歌班 。其中历史最久的是蔚县北水泉镇南井头村的秧歌班,自清道光年间建班后,一直保留至今 。
【蔚县秧歌】 随着蔚县秧歌的不断发展,许多业余班社于清末开始涌向外村镇演出,逐渐出现了亦农亦艺的半职业戏班 。这类班社称“档子班”、“抱股班”和“联村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类班社在蔚县尚有二十多个 。其中以鹿骨班(由蔚县西部和广灵、阳原两县艺人组成,善演文戏,以唱功赢人)和庄克永宁寨班(以蔚县东部艺人为主,除擅唱文戏外,还兼能武戏)影响最着,成为蔚县秧歌的两大中心 。清末民初,以宝子、锁关、浪破碌碡、海珍红、徐义等组成的“档子班”,曾进入张家口市,在大兴园演出,颇受欢迎 。
- 河北蔚县故城寺
- 河北蔚县重泰寺
- 河北蔚县沙子坡老君观
- 河北蔚县真武庙·财神庙
- 河北蔚县:释迦寺及南安寺塔
- 蔚县暖泉镇打树花
- 平凉跑秧歌民俗
- 和政秧歌
- 汾阳地秧歌与“秦王破阵乐”
- 河北蔚县生育习俗之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