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孝义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2006年申请国家保护的是武场地秧歌 。
唐人笔记《隋唐佳话》(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记载:“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后编乐府云”,同样的记载出现在宋代《太平广记》唐太宗条之四 。原来宫廷音乐舞蹈“秦王破阵乐”来自河东士庶歌舞 。太宗破刘武周的地方是河东汾州,唐杜佑《通典》曰:“破刘武周于汾州,建弘济寺 。”
《隋唐佳话》又说“破阵乐,被甲持戟,以象战事 。庆善乐,广袖曳屣,以象文德 。郑公见奏破阵乐,则俯而不视;庆善乐,则习之而不厌” 。原来唐代也有歌迷,歌迷“郑公”喜欢的是“庆善乐”这种和谐之乐,不喜欢“秦王破阵乐”,因为破阵乐“被甲持戟,以象战事” 。
200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汾阳地秧歌应该是唐代宫廷音乐舞蹈“秦王破阵乐”的活化石,其理由如下:
第一、山西汾阳地秧歌与战事相关 。
【汾阳地秧歌与“秦王破阵乐”】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孝义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2006年申请国家保护的是武场地秧歌 。
文章插图
汾阳武场地秧歌的起源,民间有三种说法 。其一、唐代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瑞祥先生就收集整理了民间传说《汾阳地秧歌的起源》:“据说,汾阳地秧歌起源于唐朝时的栗家庄 。那时,栗家庄、田村、石塔、堡城寺一带,是汾阳王郭子仪的饷田,也就是皇上赏赐的食邑田 。堡城寺村过去曾叫郭太尉庄 。由此,郭氏家族中的没出息者,作了这些饷田的经管人 。这些人原在西京长安生活,来到汾阳后,就把宫廷中的一种闹红火的形式传到了栗家庄 。唐太宗时,四海平定,天下归心 。皇上闲暇无事时,便常看太监、宫女、侍卫们在一起表演一种叫秧歌的打击乐游戏 。”其二、宋代说:《水浒传》中有一段宋江征田虎的故事,民间相传地秧歌是水浒英雄攻打汾阳“斜城门”的时候,久攻不下,地秧歌是梁山好汉摆的攻城阵势 。还传说,磕花棒的是梁山好汉武松的化身,两根花棒说是景阳岗打虎时打折的哨棒;敲小锣的是潘金莲的化身,小锣象征烧饼;打花鼓的是武大郎的化身,腰鼓象征着一厚迭烧饼 。其三、明清自然形成说 。
这三种说法都表明地秧歌是战地舞蹈,与新发现的唐人记载“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一致 。比较而言唐人说更为符合史实 。
文章插图
刘瑞祥是吕梁的一级作家,上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思想很单纯,所以这段访谈是很原生态的,没有任何加工的意思 。文中的“郭太尉庄”在《古镇新貌》一书中根据老百姓的发音写作了“国泰裕庄”,《汾州沧桑》一书中才更为“郭太尉庄” 。笔者阅读民国年间汾阳知县稷山人王堉昌先生的《汾阳县金石类编》一书,意外的发现了宋、金古碑里确有“郭太尉庄”和“郭封村”的记载 。“郭太尉庄”村名出现在《金显庆寺铁钟》铭文里,有一段内容是记载捐款人名的,铭文曰:“(下层第四段)郭太尉庄:郭显 。宿静村:郭立 。”“郭太尉庄”就是今天的汾阳堡城寺村了 。
郭太尉庄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著名的“汾阳地秧歌”的真实起源是唐代 。
第二、汾阳地秧歌至今保存有古代武士形象 。
《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认为:“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表演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
“汾阳地秧歌队共有十二人参加,称为十二角身 。四个磕花棒的、四个打鼓的、四个筛锣的 。磕花棒的由侍卫们装扮,打鼓的由太监们装扮,筛锣的由宫女们装扮 。因此,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属武术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时时处处表露出一种不安分的调情举动” 。
文章插图
这种风格告诉我们三大信息,其一,地秧歌是唐代的宫廷音乐“磕花棒的由侍卫们装扮,打鼓的由太监们装扮,筛锣的由宫女们装扮” 。其二,地秧歌表现的是战地攻守形象,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即:“一招一式都属武术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时时处处表露出一种不安分的调情举动 。地秧歌的队形变幻也融进了兵家阵势的演变,号称十二套路” 。其三,地秧歌是唐太宗最喜欢的音乐 。民间故事讲“唐太宗时,四海平定,天下归心 。皇上闲暇无事时,便常看太监、宫女、侍卫们在一起表演一种叫秧歌的打击乐游戏” 。
这不正是“被甲持戟”的活化石吗?可以认为河东地方舞蹈到了长安后,经过宫廷乐师的再创造,改编成“秦王破阵乐”,又由汾阳王的后人带回汾州 。于是今天的地秧歌才那么根深蒂固,那么古怪撩人 。
第三、唐代李世民河东平定刘武周,河东汾州士兵曾喜极而泣创造秦王破阵乐 。
山西,唐时称“河东道”,唐朝后期设河东节度使,治所均在太原 。唐武德初年,李唐天下未稳定之际,刘武周起兵朔州,唐朝在并州以南、晋州以北的城池全部沦陷,仅余西河(唐浩州州府后改曰汾州,即今山西汾阳市)一座孤城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记载:“先是,刘武周屡遣兵攻西河,浩州剌史刘赡拒之;李仲文引兵就之,与共守西河 。及裴寂败,自晋州以北城镇俱没,唯西河独存 。”“刘武周数攻浩州,为李仲文所败 。宋金刚(刘武周大将)军中食尽;丁未,金刚北走,秦王世民追之 。”艰苦卓绝的浩州保卫战打了一年多,浩州城中只有“浊酒,脱粟饭”,终于为李世民战胜刘武周赢得了时间 。《资治通鉴》记载:“世民帅精骑击之,出其陈后,金刚(刘武周大将)大败,斩首三千级 。金刚轻骑走,世民追之数十里,至张难堡 。浩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张德政据堡自守,世民免胄示之,堡中喜噪且泣” 。
文章插图
经过两年多艰苦战斗,浩州(汾州)军民在见到秦王李世民的时候禁不住“喜噪且泣”,真是又哭又闹又唱又跳,与所谓“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完全一致,一首著名的唐代舞蹈就这样诞生了 。
综上所述,武德年间刘武周叛乱时期,河东将士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西河保卫战为平定叛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太宗平定刘武周后,河东道浩州(汾阳)守军喜极而泣,“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后被“编乐府”成为唐太宗最喜爱的宫廷舞蹈 。民间相传后来郭子仪封为汾阳王后,将京城里的舞乐复带回汾州,成为汾州地秧歌 。唐舞蹈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虽然有些变化,但是基本形式还是武术阵式 。至今,所有汾阳地秧歌的队旗都是一个巨大的”帅”字旗和龙头 。
希望有关专家早日给以鉴定,从而对这一活化石式的舞蹈给以必要的宣传和保护 。
- 木地板泡水了怎么补救
- 固始居住民俗
- 陈行谣谚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山地自行车
- 河南安阳的复姓地名
- 宜州怀远古镇:千年古镇龙舟地
- 重庆秀山地区的祭祀风俗
- 重庆秀山地区婚俗
- 山西文水地区结婚习俗
- 海南“军话”地区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