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邵武傩舞


福建邵武傩舞

文章插图
邵武,系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在武夷山之南而名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 。
邵武系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在武夷山之南而名 。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 。据和平镇前山坪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 1835 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 。

福建邵武傩舞

文章插图
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 。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吸收、发展并传承至今 。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
邵武的傩舞,是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 。五个乡镇都有“跳番僧”之称,除“跳番僧”外,大埠岗、和平还有“跳八蛮”、“跳弥勒”,桂林乡则分别为“大番僧”、“小番僧” 。

福建邵武傩舞

文章插图
邵武傩舞特点
邵武遗存的傩文化有二大特点 。
首先,邵武保留的是原始的傩舞而不是发展衍变了的傩戏 。中原的傩文化传播到闽越“蛮夷之地”的邵武山区,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 。

福建邵武傩舞

文章插图
【福建邵武傩舞】 另一重要特点则是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 。我国南方的江西赣南、福建闽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有一些傩文化遗存,但是却难以见到傩文化的史料记载 。和平镇坎下村的中乾庙保存了一部《中乾庙众簿》,当地群众称之为“庙谱” 。实际上是一部庙志,其中就有关于傩祭的记载 。坎下村的前山坪自然村更保存了道光十五年( 1835 年)的一方完全是记载傩祭活动的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