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建瓯地处我国东南丘陵腹地,古为“百越”之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时属会稽郡 。东汉建安年(196年)立县,即以年号为县名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升为建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称建州 。宋时又改称建宁府 。一千多年来,建瓯所辖疆域多有变化,但一直是闽北地区郡、州、府、路治所所在,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建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锥栗的原产地和主产区 。建瓯锥栗的人工栽培,始于公元初年(汉代初) 。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蓄种栗树,在自给自足之余,参与社会流通,市场上出现了以锥栗为主体的“南栗” 。南栗在产量上不及秦燕之地的“北栗”,质量上却有独到之处,除了外观上有别,口感上更为脆甜,煮熟后则更为香糯 。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能对多种疾病起到一定辅助疗效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栗能通肾、益气,厚肠胃补肾气 。生食治腰腿不遂,疗骨断筋碎、肿痛瘀血 。”
建瓯锥栗的独特优势,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嘉靖《建宁府志》所载,早在宋代已将锥栗作为一年一度祭祀孔子的祭品,明代时作为贡品之一,以“贡闽榛”而著名一时 。直到今天,一些老栗农仍自豪地将建瓯锥栗称为“贡榛” 。而在民间,直到今天农村仍然将锥栗和红枣作为女方的陪嫁物之一,以寓“早立门户”之意 。
【南平建瓯锥栗的传说】 在建瓯,流传着一些古代名人与锥栗的传说故事,特别是明初内阁重臣杨荣,对建瓯锥栗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文章插图
吕蒙与锥栗
建瓯龙村下杉溪,有一座吕蒙王公庙,里边供奉的是三国时的东吴大将吕蒙 。吕蒙不是本地人,龙村人何以敬之如神呢?
原来,这里有一段吕蒙与锥栗的故事 。现在大家都知道,龙村是建瓯锥栗的原产地,却不知道龙村锥栗原来叫“榛子”,更不知道榛子出名跟吕蒙有关系 。吕蒙年纪很轻的时候,就有一身好武艺 。为了施展他的抱负,很早就投奔吴王,打了不少胜仗,深得赏识 。吴王为了平定福建,多次派吕蒙和他的姐夫带兵到建瓯 。
那时候的龙村是一座重要关寨,地势非常险要 。吴军进入建瓯时,在龙村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一连几个月攻不下 。为此,带兵主将吕蒙姐夫非常着急,下令士兵无论如何要在下雪前攻下寨子 。可是,士兵们缺衣少食,哪还有多少力气继续攻打?
一天早晨,天气格外寒冷,吕蒙走出帐房,突然看到前边一阵喧哗 。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手下的士兵抓到了几个敌人奸细,正要杀头 。看见有长官过来,那些人连忙大叫冤枉,说他们都是当地百姓,上山干活的 。吕蒙仔细一看,只见他们衣衫褴缕,面色黝黑,背着竹筐,其中还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不像敌兵的样子 。于是吩咐士兵将他们放了 。可是士兵却说是主将下的令 。吕蒙心想,姐夫怎么那么不分好歹,见人就杀 。于是又去见姐夫,劝他把那些百姓放了 。并说如果能对当地百姓宽厚,就能取得他们帮助,尽早攻下寨子 。
姐夫从小就喜欢吕蒙,此时听了他的话,感到有道理,当即下令将那几个人放了,同时贴出布告不准乱杀百姓 。那几个人死里逃生,对吕蒙感激不尽 。说回去后一定要劝说村里百姓,不要跟东吴作对 。
虽然如此,寨子一时还是攻不下 。雪下来了,吴军粮草运输跟不上,士兵吃不饱饭,开始有怨言了 。无奈之下,吕蒙姐夫下了死命令,集中全力攻寨 。吕蒙心想,这样硬攻硬打怎么行?赶快建议:不如就地找百姓筹粮,以稳军心 。姐夫命令吕蒙去办 。吕蒙带了一小队士兵,按照老汉留下的地点,找到了他们 。听吕蒙说了情况后,老汉沉思一番,对吕蒙说:龙村这地方山高水冷人少,一时没法筹到许多稻米 。吕蒙一听急了,这可怎么办?老汉却说不要紧,我请你看一个宝贝 。说着拿出一个竹筐,里边装着许多浑身长刺的东西 。见吕蒙疑惑,老汉用竹夹夹出一个,使劲一踩 。刺壳吱的一声破裂,滚出一粒紫红色圆溜溜,一端有个小尖嘴的东西 。随后,老汉又用木槌把那宝贝一敲,剥掉红壳,露出白肉来 。“将军请尝尝 。”吕蒙从未见过此物,半信半疑地送到嘴里,一咬,哇哈,脆生生,甜滋滋的,味道不错啊 。
老汉说“此宝名榛子,本地山上所出 。我们平时就靠它补充稻米不足,渡过饥荒 。将军心地仁慈,对我们有再生之德,因此特将此宝献给将军 。……”
吕蒙得到老汉的指点,立即派士兵按老汉所说的办法,果然捡到了许多榛子,解决了军中缺粮问题 。士兵肚子饱了,气势大振,很快就攻下了寨子,顺利进入了建瓯城 。
吕蒙班师时,把龙村榛子带到会稽,进贡给吴王 。吴王尝了之后大为赞叹,下令将榛子作为贡品,这也是建瓯锥栗最初被百姓传为“贡榛”的由来 。当地百姓感激吕蒙的功德,特意建了祀庙,尊他为吕蒙王公,至今香火不断 。
陆游与锥栗
陆游是南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陆游一生留下二千多首诗词,其中不少名篇佳作 。但是很少人知道,陆游曾做过两首与建瓯锥栗有关的诗歌,并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
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陆游54岁,是个鬓发胡须花白的小老头了,被朝廷派到建瓯任“提举福建常平茶公事” 。这个职务,只不过是替皇帝管理一下福建茶事而已,地位不高,也很清闲 。这令年轻时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他感到非常失落 。为此他发出感叹:“五十之年已过,非复壮心;八千里路来临,况如昨梦” 。
文章插图
临行前,丞相少傅周必大为他饯行,并作诗相赠:
暮年桑苎毁茶经,应为征行不到闽 。
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 。
桑苎指“桑苎翁”,即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是陆游的一位先祖 。陆所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茶书 。因为他没有到过福建,不了解福建的茶,因此该书中没有提到闽茶 。而在宋代,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品质极其精良,是朝廷设立的“贡焙”,生产皇帝专用“御茶”,其贵重达到“茶价胜黄金 。金易得而佳茶难得”的程度 。周必大借这个事情,鼓励陆游,说其实这个职位还是不错的,当年你的先祖因为没有到过那里,遗憾到几乎要毁了茶经 。而你(陆游又名云孙)今天有机会到那里当茶官,可以弥补先祖的遗憾了 。
这么一说,陆游心情又坦然了,其实,陆游也是个爱茶之人,早就闻知北苑茶的大名,早年时曾得到皇帝赐的一饼茶,珍惜的天天拿手上摩娑呢 。于是他取道诸暨,衢州,江山,从南浦溪顺流而下,直接到达建宁府(今建瓯) 。
到达的那天,建瓯下起了小雪,地方官们久闻陆游大名,设宴为他接风 。喝完了酒又品茶,北苑茶的香气令他赞叹不已,于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建安雪》飘落心头: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
陆游不再忧愤,甚至为孝宗皇帝的安排感到庆幸 。随后,他搬到城东三十里的北苑茶园里居住 。周边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远处是苍苍茫茫的青山,风景优美,环境幽静,非常合符陆游的心境 。很快的,他熟悉了北苑茶,也了解了建瓯的各种特产 。其中锥栗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这种圆滚滚红亮亮的壳果,不仅外形奇特,味道也相当美 。很早前,他就读过苏东坡所写的一首栗子诗: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佳方 。
客来此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
当时他还年轻,对苏东坡的这首诗感受不深 。如今,他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牙齿开始松动,身体时有不适,特别是在爬山时,常感到腿脚无力 。看到锥栗,便想起了这诗 。但他不知道建瓯锥栗与苏东坡所说的栗子有什么不同 。为此,他向茶园的老茶工询问 。老茶工不识字,也从未出过远门,说不出个所以然,却知道山上哪儿有锥栗采,也知道锥栗有补脾胃,健腿脚的功能 。于是陆游大为高兴,当即托他们买了许多锥栗,藏在房间里,既当点心又当补药,天天食用 。一段时间后,身体居然好了许多 。为此,陆游大为感概,挥笔写下了“夜食炒栗有感”一诗: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 。
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
陆游不仅自己喜欢吃锥栗,还时常用以招待来客 。一天晚上,有朋友来访,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天说地,各抒胸怀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深夜,不由得饥肠咕噜 。陆游当即点燃灶火,烹煮锥栗和芋子 。此时一轮明月高挂天空,茶园披洒着银光,远处的山林时有风声和鸟鸣传来,风景极美,宁静的茶园月夜下,又飘起了栗香,也激起了陆游的诗兴 。
有客相与饮,酒尽惟清言 。坐久饥肠鸣,殷如车轮翻 。
烹栗煨芋魁,味美敌熊蹯 。一饱失百忧,抵掌谈羲轩 。
意倦客辞去,秉炬送柴门;林间鸟惊起,落月倾金盆 。
就在诗酒与锥栗中,陆游在建瓯渡过了难忘的一年时间,等到又开始下雪的时节,朝廷一纸诏书,陆游改到江西任新职 。于是,这位漂流一生的大诗人,重新开始了新的旅程 。他在建瓯时所作的包括这两首锥栗诗在内的许多诗词,则永远留在建瓯乡亲父老的记忆中 。
杨荣与锥栗
杨荣,字勉仁,建安(今建瓯)人 。为明初内阁重臣,先后经历过五个皇帝,同杨仕奇、杨溥一起称为“三杨辅政” 。因他官至太子少傅工部尚书,死后又敕封为左柱国太师,是典型的“五朝元老”,所以建瓯民间都尊称他为“杨太师” 。杨荣自小聪明,好学上进,富有才华,琴棋书法兼精,又是明初风靡一时的“台阁体”诗派领袖 。写了不少诗歌,其中也有一些关于栗子的诗,其中有一首颇为传奇 。
杨荣的祖父杨达卿是建瓯房道乡绅,平时乐善好施,有一年为了救济灾民,以“斗树株粟”的方式,在房道大富山造了数千亩树林,号为万木林并告诫族人要好好保护,不得乱砍乱伐 。杨荣少年读书之余常到林中嬉戏,栗熟时节也常与小伙伴们捡拾锥栗 。杨荣入辅政后,为纪念先祖的德行,亲手绘制了万木林图并作了一篇图记,呈送给明成祖 。成祖看了之后大为赞尝,下旨表彰 。杨荣将图记刻石立碑,借助朝廷权力有效地保护了万木林 。这片树林历610余年依然郁郁葱葱,成为中国南方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人工保护林,国家为此专门建立了保护区,成为世界闻名的森林科研基地 。
文章插图
杨荣在朝为官几十年,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为人低调谨慎,十分注意处理各种关系 。每年都要从家乡运来许多土特产,作为“乡仪”,分送给同僚 。这些乡仪中,就有产于万木林的锥栗 。这些从南方带来的锥栗,外观上与北方产的板栗不一样,味道也比板栗更为清脆,为此深得同僚们的欢喜 。杨荣也因颇为得意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就因为这些锥栗,差点让杨荣丢了脑袋 。
杨荣最后辅助的一个皇帝是英宗朱祁镇,其时他已经历四朝皇帝,将近古稀之年,是朝中少有的几个德高望重老臣 。杨荣一生虽然处事谨慎,但他奉行的是“外圆内方”策略,紧持操守,不与朝中小人同流合污 。并在皇帝面前婉言告谏不要犯“亲小人,远君子”的错误 。为此,引起了朝中小人们的嫉恨,便想方设法要除掉杨荣 。当时有一个宦官王振,凭着自小追随英宗,得到英宗信任,成为英宗时的宦官之首,主管司礼监,并帮助皇帝管理内外奏章公文,甚至代皇帝批阅奏章,名为“批红” 。王振利用批红机会,做了不少谋私利的手脚,并企图凌驾于内阁之上 。为此,杨荣与内阁大臣们进行了坚决的抵制 。王振的许多阴谋遇挫,心中越发憎恨杨荣 。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条陷害杨荣的诡计 。
王振打听到杨荣每年都有送锥栗等乡仪给同僚的习惯,又打听到杨荣很喜欢家乡的锥栗,还常画“栗图”送给朋友 。于是便想方设法搞到一张杨荣的栗图,琢磨半天后,带进皇宫 。有一天,趁英宗与小宦官们玩的高兴之际,便将栗图拿给英宗看 。英宗初一看,见那栗子画的形象生动,还颇为赞赏 。但王振却说:圣上啊,别小看这幅栗图,杨荣画它是别有意图的 。你看,他把这栗子画的浑身是尖刺,还有一个裂口,分时是借图自况,自许为要用口来讥刺皇上…… 。英宗本不是什么明君,平时就不喜欢杨荣们老是在他耳朵边说大道理,此时听王振这么一说,顿时大怒,立即命人将杨荣传进宫内责问 。
杨荣急匆匆地赶进皇宫,见英宗一脸怒气,而王振在一旁幸灾乐祸,一时摸不到头脑 。直到见英宗拿出自己画的栗图,问他什么意思,这才明白了怎么一回事 。很快镇定下来,并不急于回答 。而是在栗图上方空白之处,当场题写了一首七言诗:
山果经霜欲熟时,苞如刺猬碧参差;
早知战栗承天意,不遣龙沙涕泪垂 。
题完诗后,杨荣将画重新呈上,英宗一看,怒气便消退了许多 。杨荣见机告诉英宗,此画用意是表达自己对皇上的一颗忠心,你看那锥栗,外表虽然全是刺,内里却有一颗赤红滚圆的心啊 。这一说,英宗转怒为喜,“既然你把你家乡的栗子说的这么好,那就带点来给朕尝尝!”
杨荣马上把锥栗送进宫中让英宗品尝,英宗果然也十分喜欢 。自此后,杨荣在送乡仪的同时,也会送一份锥栗进宫 。建瓯的锥栗,就这样名传京城,而建瓯的人也自豪地把锥栗称为“贡闽榛” 。
- 建瓯万木林新娘潭的传说
- 嘎拉泽 建瓯芋饺来历的传说
- 从建瓯房道走出的两位工部尚书
- 南平建瓯小桥温泉传说
- 福建南平婚嫁习俗
- 南平峡阳元宵庙会
- 建瓯饮食习俗及亲属称呼
- 福建建瓯挑幡
- 福建建瓯民间绝活“伞技”
- 福建南平建瓯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