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延平的“添丁节”和“添丁酒”


福建延平的“添丁节”和“添丁酒”

文章插图
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旧时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生男丁成为整个家族的重大喜事,“添丁节”、“添丁酒”应运而生 。延平、建瓯、顺昌等地均有此习俗 。特别是延平区茫荡镇聪坑村的“添丁节”,据说起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 。
聪坑村中有两条溪叫双凤溪,两溪间形成了两个平坦的小坑,取名 “双凤坑”,又叫双坑 。在祖辈心中,有了男丁就能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因后代子孙人人崇文,人杰地灵,本地方言“双”与“聪”谐音而易名“聪坑”,并在流水汇聚的地方建了一座“经庆庵”,供奉着繁衍子孙之神——倪岳二圣公王和张、萧、连、刘、邵五大圣君及五谷真仙 。
古时聪坑人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连续三天迎菩萨、演本地戏、舞烛桥灯,还要吃豆芽菜 。这些活动无不契合着“添丁”之意,“添丁节”因而作为聪坑人的重大活动延续至今 。迎菩萨时,先燃放神铳三口,锣鼓皇凉伞彩旗开道 。村民抬着菩萨,每天全村迎一轮回,菩萨过处,家家点香,户户放鞭炮 。每晚,舞烛桥灯与舞龙队在村庄两边对舞,挨家挨户拜年祝贺 。家家户户在门口设香案、摆供品,竞相燃放烟花爆竹恭迎 。按当地方言,“灯”与“丁”同音,顾名思义,龙的传人舞烛桥灯含人丁兴旺、父传子承之意 。在“经庆庵”古戏台演戏三天给菩萨看,请本村方言戏班来唱戏,聪坑地方戏乃明清时期由江西赣剧传入地方化的戏曲,主要有《翠花缘》、《芦花河》、《双蓬会》等50多个剧目 。每户添丁和上年许过愿还愿的人家各出一场戏 。
正月二十五日是添丁节的重头戏 。凌晨一大早,上年所有添丁的人家,争着到“经庆庵”给菩萨上头炷香,报上新添丁生辰八字及取名字号,恳请二圣公保佑孩儿平安富贵 。
供奉至中午菩萨迎回庙中,添丁人家将供品挑回家,供奉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婴儿平安无恙,健康成长 。这时,全村人都来贺喜,吃“添丁酒” 。“添丁酒”、“添丁节”期间,随便走进哪户人家,都会被当作贵宾,受到热情款待 。村民以待客多为荣,每户少则八九桌,多则十几二十桌,最多时达五六十桌,来客越多,说明主人家人缘越好,来年喜事越多,福气越旺 。
【福建延平的“添丁节”和“添丁酒”】 流水席的主菜是豆芽菜,豆芽是自家发制,一般提前十天左右将10公斤黄豆用井水浸泡发芽,每天用井水浇浸三次,发成的豆芽形状酷似象形文字“丁”字,取其发丁、发财、添丁之意,因而聪坑“添丁节”以吃豆芽菜为主,其它菜每桌一盘,豆芽菜吃了可一直增加,直到宾客满意为止 。
除了“添丁节”和“添丁酒”外,各种形式的“添丁”习俗繁多 。延平区茫荡镇聪坑村中际自然村、大洋村及其竹坪自然村,大横镇康石村,夏道镇徐洋村,建瓯市南雅镇房村口爱竹自然村、仁垱村等地都有办“添丁酒”的习俗 。中际村与大洋村是给路人发“添丁饼”;竹坪村则是给大家发“添丁粿”;夏道镇徐洋村每年元宵夜,村里凡上一年有建新房、娶媳妇、生孩子等喜事的家庭,都要扎上两排竹桥灯,游至洋中庙,向“七斗王”报喜 。
建瓯东峰一带,端午节看划龙舟后,会自带一酒杯到新婚的亲朋好友家喝“添丁酒”,不喝酒的人不带杯,但上门为客,主人家非要其喝,于是便往男女主人身上摸腹搜杯,俗称“摸腹添丁” 。顺昌县高洋镇大扮村下墘自然村添丁节大红灯笼上书“接代宗基”四字,迎菩萨时添丁人家给现场每人分一竹签,每支竹签到添丁人家领一份米粿两块,每块四小两,即一份半斤米粿,称之吃“添丁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