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文章插图
除“关东三大怪”之外,吉林人和长白山区人还总结出了“十大怪”“十八怪”等,甚至有数十条怪俗,比如“烟囱安在山墙外” 。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山墙就是住房的两侧“山”字形墙壁,烟囱设置在墙外边的习俗由来已久,能推溯到人们穴居和半穴居的年代 。早些年,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一年几近一半时间是天寒地冻,人们为了御寒和防雨,基本是穴居,向地下挖一个大坑,四周立以木柱,上面搭盖树枝,再覆土,成一个大土包,在土包中间开一个出口,下面立梯子,人们登着梯子出入 。东北民间有一句俗语,说的是“炕坑打井房顶开门”,指的就是这时代的事 。人们到半穴居和移居到地面上建房后,因室内搭炕,逐渐发明将烟囱立起来 。最早是利用山中的空树桶子,那年代东北原始森林中一米左右粗的树木,有的被雷击、火烧、虫蛀后,树中间是空的,人们砍回来稍加修整,直接立在墙外,底部和炕洞子接上,这是最早的烟囱 。这种烟囱一直到解放前后还能见得到 。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文章插图
(摄影:海遥)
满族人称呼这种烟囱叫“摩忽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康熙东巡吉林的侍从大臣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中就有记载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东巡吉林时,还到处都是这种烟囱,乾隆将这种烟囱记成“呼兰”,实际是“摩忽郎”的音转 。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文章插图
烟囱从顺山坡挖烟道,到用木架子“挂拉子”,再到用坯和砖砌,有一个人类技术进步的过程 。木架子“挂拉子”方法,是立四根木杆,呈梯形绑钉在一起,四周隔二尺来高绑钉一横木,将裹上稀泥的谷草或甸子草挂在横梁上,下垂部分扭成辫状,扭一层在里面抹一层泥,全部干后再在外面抹泥 。这种“挂拉子”方法也可以用来筑房屋的墙体,是满族人发明的,满语称为“拉哈” 。乾隆皇帝在东巡吉林时,也见过这种筑墙方法,曾作有《拉哈》一诗 。这是满族人早期编草辫搪木上过小河用的方法 。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文章插图
后来一般人家用坯砌,坯呈梯形,大头小尾,有特制的坯模子,这样石块砌成的圆形烟囱,更加坚固,靠地面部分用石块砌,防止土坯受潮 。砖瓦房则用砖砌,方形,在烟囱顶部砌成亭式,四周留有烟孔,最顶上砌成“人”字坡脊,以防雨雪 。烟囱底部要挖一个坑,以便积坑灰,土制烟囱每年外面都抹层泥,一般多年后重修一次,所以都很粗大,重修时扒倒的烟囱泥土是很好的粪肥 。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文章插图
(摄影:享受温暖阳光)
烟囱的位置早期在墙外,两间房东侧开门,烟囱在西墙的南角外 。因为满族传统是炕周三面的“万字炕”,即南北西三面均有炕,北炕的烟道由西炕也传到南炕最西边的隔离烟道中,再走同一个烟囱,也有南炕烟走西炕 。

东北老民俗:烟囱贴在山墙外

文章插图
(摄影:王薇)
烟囱修在墙外时,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高度不同 。烟囱的高度决定炕灶好烧不好烧,就是烟能否顺畅通过 。东北多西北风,烟囱低于房檐或屋脊,风吹进烟囱,烟会从灶炕门窜出,将柴火吹灭,人也受到烟呛,这种现象叫灶炕门“倒风” 。
旧时烟囱给人们的记忆是丰富的,在晨曦暖阳落日余晖时,望着村屯上空升起一柱柱的袅袅炊烟,一种家的温暖,顿时会从胸中升腾起来,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