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文化民俗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是在崇拜衡山山神司天昭圣帝的基础上 , 融合佛、儒、道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于一体产生的 。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元旦朝圣、南岳庙会、八月香火等三种基本形式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南岳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南岳既是历代佛、儒、道的活动中心 , 也是原始宗教对南岳山神崇拜的圣地 。在宗教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民俗民风 , 终于形成今天这种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带有独特风格和特征的民俗 。
抢头香
南岳人有大年初一到南岳大庙给圣帝烧香、拜佛的习俗 。传说 , 谁抢到了新年的第一炷香 , 圣帝就会保佑他万事称心如意 。所以“抢头香”又称幸运香火 , 是南岳春节的一项传统名俗活动 。
南岳庙会
庙会是南岳极具特色的民俗 。南岳庙会始于唐朝 , 传说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为天符大帝诞辰 。在此前后举行各种祀神及娱乐活动 , 以示庆祝 , 名曰“庙会” 。庙会于五月十四日拉开序幕 , 是日 , 由居民装扮骑马文武判官、随行差役、打路鬼等游行各街 , 名曰“清道” 。旧时这种庙会活动 , 纯属祭祀性质 。现今庙会已失去了这一意味 , 而逐渐演变成了集武术、杂技、歌舞、表演、书法、彩灯、文物珍奇等的展览及商贸洽谈于一体的大型盛会 。
【南岳衡山文化民俗】 朝寿佛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 , 就是南岳的朝寿佛日 。相传 , 无量寿佛名金真 , 号宗慧 , 唐朝资兴人 , 16岁出家 , 享年139岁 。修神123年 , 因道行甚高 , 驻息雁峰寺 , 圆寂之后显灵于湘南一带 , 大约明代中期出现在衡阳一带 , 故有“五百年转回雁峰”之传说 , 当地人看到这些迹象 , 把他视为“万寿无疆”的活佛 , 所以衡岳一带为了祭祀他 ,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 在他生前坐禅的寿佛殿前举行朝寿佛的盛会 。每到此时 , 寿佛殿内举行盛大法会 , 各地善男信女齐聚于此 , 为寿佛庆寿 , 为家人祈福 。形成 “二月初八朝寿佛”民俗 。
南岳香期
香期乃南岳最有特色的民俗之一 , 指民间百姓在七月至九月这个时期采取特定形式到南岳来朝香 。它是一种民间祭祀圣帝的活动 。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开始 , 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香客来自四面八方 , 近者来自省内各地 , 远及江西、湖北、广东、广西 。尤其是南岳俗定农历八月初一为南岳圣帝神诞 , 所以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是香期的最高潮 , 这一天来岳进香朝拜圣帝的有多达十万之众 。
抬地故事
“抬地故事”是南岳衡山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南岳民谣道:“别的戏唱台上 , 我的戏走街上 。”民间文人艺匠将历代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事迹编成一个个故事 , 在庙会期间由古镇四街派人扮成杨家将、岳飞、包公等英雄角色 , 抬着精制的道具 , 边走边动作 , 走一街演一街 。演出队伍有“锣鼓亭”相伴 , 胡琴唢呐、铜锣小鼓吹吹打打震天响 。有时古镇四条街的“抬地故事”队伍暗中鼓劲 , 你一场我一场各自使出十八般武艺 , 令观众眼花缭乱 , 开心不已 。
问判官
“问判官”也叫“考判官” , 是庙会中最精彩的节目 。“判官”大都由当地才华出众的人士或艺人装扮 。“文判官”坐轿 , “武判官”骑马 , 率领古装打扮的文武百官从南岳庙向古镇进发 。一路上观众纷纷拦道出题考“判官” , 大凡天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掌故、时政大事 , 无所不包 。“判官”答得对 , 便在喝彩声中闯过关 , 若是答错 , 则被拉下轿或拉下马 , 或罚唱花鼓小调 , 或插科打诨表演 , 或当场即兴作诗 , 待观众评议合格 , “判官”才能重新骑马坐轿再闯关 。
三星点吉祥
“三星”是指福星、禄星、寿星 。进入农历五月后 , 当地便推选德高望重长者扮演“三星” , 端坐在南岳庙正殿为童男童女给额头点朱红 。“福星”一点朱红谓之消灾消难;“禄星”一点朱红谓之来日功成名就;“寿星”一点朱红谓之长命百岁 。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 , 不远百里把儿女带来南岳找“三星” , 图的就是吉祥如意 。
出天行
南岳人祖祖辈辈对祝融火神十分敬重 , 每年都把第一柱香敬献给他 。大年初一的零时钟声刚敲响 , 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庙 , 谓之“出天行” 。出门后熟人见面不打招呼 , 避免“撞喜” , 到了天亮见面才拱手贺岁 。出庙时折一段树枝 , 捡几片树叶回家 , 谓之“捞柴(财)” 。主妇们赶紧做好丰盛的饭菜 , 全家团聚一起吃完“年羹饭”才天亮 。有民谣说:“鸡不叫 , 狗不咬 , 半夜吃饭是衡山佬 。”
划旱龙舟   
每到端午节 , 三湘楚地以龙舟竞赛纪念屈原 。南岳多高山而无江河 , 百姓便自制自作独特的旱龙舟以自乐 。“旱龙舟”是用普通的竹子和彩布制成船状 , 人站在中间系在身上 , 一边划桨一边行走 。划旱龙舟的比赛不是比速度 , 而是比表演水平 。参赛者浓妆打扮 , 边划船边歌舞 , 别有一番情调 。
牛头报春
立春前后 , 各村德高望重的老者带着人用彩纸扎起箩筐般大的牛头 , 然后敲锣打鼓挨家串户送“报春图” 。报春图系木板刻印 , 内载24节气交接时分及一年农事的安排 。随着时代的变迁 , 图中还穿插有宣传计划生育、保护土地、科学种田的内容 。主人则早早点起红烛 , 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把牛头迎进厅堂 , 期待报春图带来丰收 。
闹田灯
春插完毕 , 农户各自略备薄酒菜肴 , 款待在插田中相互帮工的亲友 , 颇有“开轩石场圃 , 把酒话桑麻”的意味 。大家相约日期 , 每户举一方灯 , 杂以火龙 , 锣鼓敲得震天响 , 走遍村里各户 。方灯上面或画丰收图 , 或书“丰年”、“福寿”、“康泰”等字 。灯队每到一户 , 有“村级”艺人用花鼓调唱灯赞 , 唱词诸如“走过一山又一山 , 放起喜炮接灯来 , 接起灯来庆新春 , 党的政策暖心怀 。”皆是预祝人寿年丰之意 。春放荷灯     在南岳古镇一带 , 人们别出心裁在水上放灯迎春或送春 。灯系彩纸精制成荷花状 , 经熟桐油浸透后再以松香涂抹 , 使之不渗水 , 花芯灌少量茶油 , 再插灯芯 , 点燃后放入古镇内外诸溪流中 , 任其飘流 , 小溪便宛如闪光的“灯龙” 。观灯者成千上万 , 川流不息 , 场面颇为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