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锣鼓:楚文化的一支奇葩

寿县 , 曾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会 。楚文化积淀深厚 , 作为楚文化的一支奇葩——寿州锣鼓 , 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 , 融进了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精华 , 经过改编发展而成 。所用乐器 , 除通常的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钹、云锣、手锣之外 , 与众不同的是所用主锣称作“钢锣” , 声音清脆、洪亮 , 声播数里 , 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 , 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 。
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主锣手领头指挥 , 辅以鼓手指挥 , 形成鼓锣交替领头 , 动静结合 , 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 。因而寿州锣鼓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番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 , 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高亢、激昂的特点 , 素有“会说话的锣鼓”的美称 。
寿州锣鼓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 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 , 是楚音乐的遗存 , 发掘、抢救、保护寿州锣鼓具有重要意义 。
【寿州锣鼓:楚文化的一支奇葩】 近年来 , 寿州锣鼓应邀参加了历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安徽省建国45周年国庆晚会 。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全国农展会 , 并参加了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慰问演出活动 ,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