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一、民间文学艺术活动
唱山歌 。流行于皖西农村一带 , 春播后到耘田除草时 , 男女农民三五成群 , 一面拔草 , 一面唱歌 , 往往一人领唱 , 众人和唱 , 此起彼落 , 歌声嘹亮 。且多为情歌 。
唱大鼓 。流行于皖北城镇 , 多为民间艺人 , 大鼓一敲 , 周围就挤满人群 , 说大鼓题材多为历史传说的武侠或爱情故事;边唱边敲 , 绘声绘色 , 深为群众所喜爱 。
【安徽特色的民间艺术】 说书 。流行于皖中城镇 , 也逐步走向农村 , 一般都是职业艺人 。算命的盲人也很会说书 , 还拉胡琴伴奏 , 大增艺术色彩 。
说故事 。农村一般在夏热天乘凉时 , 男女老少聚在一起 , 其中由善于口头表达的农民 , 娓娓长谈传说的神怪故事 。
说笑话 。在城镇、乡村茶馆中 , 大多是老年人聚谈 , 常说一些诙谐的笑话 , 以消磨时间 。
说拗口令 。一般是对儿童的说话训练 , 使其咬字清楚 , 也可促使其思维敏捷 , 增长语言知识 。
二、赛灯
赛灯多在春节期间的元宵节前后举行 , 灯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
龙灯
龙头形象威武 , 龙身以篾扎成 , 有若干节组成 , 龙尾摇摆自如 , 龙皮以纸绘制 , 此为彩龙 。还有用稻草扎制的黄龙 。舞龙时 , 前有人手举“龙珠”引导 , 舞龙左右盘旋 , 上下翻腾 , 有滚龙、串龙、跳龙、盘龙、游龙等 , 舞姿雄壮 , 随“龙珠”而跳跃 。
狮灯
有舞狮、青狮之别 , 舞狮、青狮都是以篾片扎成 。舞狮披狮毯 , 起舞时有文武系列动作 , 文舞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戏球等 , 武舞则跳跃、登高、腾搏、踩球等 , 舞狮者二人配合默契 , 浑然一体 , 深受群众欢迎 。青狮涂绿色 , 一般是雌雄一对 , 雄狮脚捧彩球 , 雌狮脚捧小狮 , 狮腹下安装两棍 , 便于舞动 。青狮有玩球、喂奶、相互抚爱等温驯舞姿 。
白象灯
用篾扎成象形 , 糊白纸 , 表演时主要突出象鼻的动作 , 有转鼻、勾鼻、喷水、吃东西等动作 。
马灯
用篾扎成马形 , 糊彩纸 。此灯分前后两节 , 系于人的腰间 , 似骑马状 , 舞步有徐行、疾驰、跳跃等动作 。
麒麟灯
扎成麒麟形灯 , 该灯舞时能独自进入新婚或无子人家 , 径入内房 , 边舞边唱麒麟送子歌 , 给这些人家送来吉利与喜悦之情 。
蚌壳灯
美丽的少女身背布蚌壳 , 男青年扮演渔夫捉蚌 。渔夫摸蚌时 , 他的头、手脚常被蚌壳夹住 , 逗引观众的欢笑与掌声 。有时还增加一只鹬的扮演者 , 三人同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传说 , 颇有深意 。
旱船
竹扎船架 , 外贴剪花色纸 , 少女持船 , 并且立于船中 , 左右摇晃 , 边走边唱 , 似水上行舟 , 另有四男扮船夫站船外作划水状 , 还表演白娘娘、许仙等神话故事 。
花灯
也称散灯 , 花样百出 , 名目繁多 , 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的人物灯 , 有猪、鸭、鸡的禽兽灯 , 鱼虾、鳖、蟹的水族灯 , 蔬菜、水果灯及各式各样的走马灯 。淮北还有斗鹌鹑灯 。惟妙惟肖 , 巧夺天工 。
春节(元宵节前后)出灯时 , 一般是龙灯牵头 , 紧跟的就是狮子灯、花船等等 , 载歌载舞 , 紧锣密鼓 , 博得观灯者掌声、喝彩声 。住户及商店放鞭炮接灯 , 给玩灯人披红 , 以糕点香烟打彩 。灯市常接连数日 , 乐而忘倦 , 在春节中尽情歌唱娱乐 , 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
三、坐茶馆
建国前 , 安徽省很多市镇及其附近的人都有上茶馆的习惯 , 有些人到茶馆里洗脸、喝茶、吃早点、聊天 。喝茶时吃配香芹菜拌花生米 , 或是凉拌干丝 。还有荤、素饺子为早点 。老茶友坐一起 , 常是高谈阔论 , 从国家大事、社会新闻 , 到家庭琐事 , 无所不谈 。
茶馆也是社交场所 , 政界协商问题 , 商业上的交易 , 民间调解纠纷 , 甚至黑社会的肮脏勾当 , 都在茶馆进行活动 。大茶馆分楼上楼下 , 有雅坐客坐之分 。茶具也有壶茶、盖碗茶、大碗茶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