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丧葬习俗


安徽丧葬习俗

文章插图
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 。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 。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 。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 。制棺称为“圆材” 。送终曰“送老” 。吊丧为“作吊” 。墓穴为“金井” 。
一、丧前准备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
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 。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 。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 。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 。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 。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 。一般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 。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 。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 。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 。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 。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 。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 。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
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辈” 。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地下一人困”这种说法,就是传统丧俗中的选坟,所谓坟山好,既是死者的“入土为安”,也认为关系到子孙的兴旺发达 。
送终,又称送老 。老人病危时,所有亲属,无论距家远近,都要尽可能赶回家来,为之“守夜”,临终为之“送老” 。老人停止呼吸时,亲属都齐声呼唤,使其了解至亲骨肉都围在身傍,使老人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
二、下停板、下冷铺
老人死亡后,在亡者室内或堂屋明间,临时搭床或置一门板,将亡者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 。亡者头枕火纸,脸盖火纸,头前放一碗米,上插三支筷子,另一碗装两个鸡蛋,这叫“倒头饭”和“倒头蛋” 。并插三根香点燃在亡者前 。胸口敞开,摆一把剪子 。
有的地方老人亡故后,立即撤床帐,据说是避免亡者的灵魂罩在“网罗”中不得“超度” 。下冷铺,又名摊门板、下地单,即在堂屋左边置一门板,再铺上稻草,抬亡者于上面,以三片瓦垫草纸做枕头,头朝外,脸蒙火纸,身盖白被单,腰系白纱线,线数与亡者岁数相同,称“岁数线”,用绳将两脚绊在一起,称“绊脚索” 。冷铺边放两碗清水,显示死者心明如水 。严防猫狗猪等家畜接触死者尸体,据说死者与家畜接触,即可变成害人的僵尸 。死者下冷铺时,立即将床上垫草及所穿布鞋放门外路口烧掉 。
三、祝祷“亡灵”
对死者临终时的祝祷仪式,床上放瓦盆一个,由下辈不断地烧纸钱,并哭喊死者受钱,有的是在大门口烧纸钱,有的还焚烧纸马纸轿,子女跪拜于地,是送亡者坐轿归天 。有的还请道士来家念所谓“追魂帐”或“上路帐” 。与此同时,由孝子到堂屋向祖宗祷告:“××已于某时去世” 。
还要为“亡灵”引路、照明,在冷铺边点“七星灯”一盏,为“亡灵”照明 。还要杀公鸡一只,剖后置于碗中,放冷铺边,为“亡灵”引路 。公鸡和七星灯被尊为有“法力”的神物,以之为“亡灵”服务 。
四、起水、洗身
孝子挟亡者寿衣,手执破纸伞,端一饭碗,内放一小块青布,另有人打锣,放爆竹,并持祭品,孝子到附近井边起水时,向井(塘)礼拜,烧香;然后取水装碗中 。回归时,将寿衣披孝子身上,撑开破伞,孝子端井水,边走边泣 。到家门时,将破伞甩掉,将碗中沾湿的青布在亡者胸口按三下,有的则擦五心和七窍,随即将碗摔在大门外 。亲族乡邻都上前道哀,向亡者磕头 。孝子跪地答谢 。亡者的至亲则守护在旁,哀哭声不断 。
洗身,由长子或长媳亲自为父或母洗身,洗时将前胸、后背各抹三把 。小洗毕,由下辈为死者更衣,即将内衣脱去,换上寿衣 。在换衣前衣服要事先由儿子或媳妇焐热 。
为亡者理发,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女亲为其理发,用梳子在头发上梳三下,并边哭边念:“前梳金,后梳银,中间梳个聚宝盆” 。这既为死者美容,并为后辈祝福 。
五、报丧
报丧又称“报老”,或称“把信” 。长辈逝世后,家人在祖宗牌位及左右门肩贴上火纸,并在大门贴上白纸 。有的地方在两扇大门外贴上门状,状上记载死者的年龄及生卒年、月、日时 。
同时,家人还要到亲戚家报丧 。如父母去世,儿子戴重孝,系麻纰,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外婆、外公、舅舅家跪拜报丧 。不管天晴下雨,报丧人要带一把伞,进屋挂堂屋左边椅上,口称“××谢世了”!主人立即摆出糕点,泡茶两杯,左杯献给死者,右杯给报丧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 。
有地位的书香门第,口头报丧的同时,还要用讣文向亲友家族报丧 。讣文有固定程式,即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生卒年、月、日以及生平简历与功绩 。
六、孝服
即“成服”,这是死者的晚辈为死者守孝的特殊服饰 。下辈与死者关系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 。孝服有:“斩衰”、“大功”、“小功”、“缌服”等五服的规定 。死者的儿子媳妇及未嫁的女儿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侄媳等又次之 。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为五尺,亦有用孝巾折成间包帽,身披孝袍,腰系麻绦,鞋蒙全白布,父母双亡,双鞋均为毛口,一方在世,只留一毛口 。媳亦如之 。其他下辈的孝巾,或长三尺,或长一尺,鞋蒙半截,或仅蒙鞋头 。曾玄孙则在白布上缀红鞋头 。有的地方、曾孙帽用红布,玄孙帽用绿布 。而白色的粗棉布为各地孝服的共同色彩 。
七、入材、大殓
先由道士推算是否冲煞,以择定入殓时间 。入殓前,孝子先请“八大仙”将死者“寿材”抬至堂屋当中,放置两条大板凳上,叫“升棺” 。棺材大头朝外,材内铺上石灰,是按死者年龄,用皮纸包好陈石灰铺垫于棺底,上垫铺棉絮,褥上放七个“垫背钱” 。然后由亲人用孝巾托住尸体放入棺内,并口喊“××别怕”!用底线校正尸体位置,对正死者鼻尖与棺材上木工刻的中线,底线下垂一铜钱,做为死者的“呛口钱,又名“压口钱” 。并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能焚则焚,不能焚的放入棺内,做为陪葬品 。富者则陪葬金银饰品等 。还要将瓦盆中所烧纸币灰用纸包好,放入棺内 。
富家装扮死者时,还用丝棉紧裹尸体,然后穿上衣服,据说可防白骨散开 。死者的鸡鸣枕,这是由女儿焚烧的纸钱填充枕芯,枕似鸡形 。死者两手握银锭,脚穿老袜、老鞋,还用上穿一针的长线,从棺材脚牵到棺材头,叫“分针” 。亡者家属分站棺材两边,要“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属要避开 。
棺材盖落实后,亡者亲属手持枝子香跟随道士绕棺“关小灯” 。继由孝子弯腰驼棺材,叫“驼重” 。道士手持斧头在棺材上敲三下,所谓棺材盖上三下响,亡人知自己已死,满室亲属扶棺大哭,哀悼死者的离别 。
成殓后,在棺材大头边放张大椅,供饭一满碗,竖筷子一双,筷端插一个或两个剥壳蛋,熟鸡一只,称为“倒头饭”、“倒头鸡” 。棺材下放一块石磨,男用上磨,女用下磨,磨上点油灯一盏,谓之“引路灯” 。有的地方,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心,各点油灯一盏,叫“五星灯” 。据说“五星灯有驱邪的魔力” 。淮北一带,供亡者食品,则是面条一碗,馍二个 。
亳州等地,在送死老入材时,棺内置一罐,内装食物,以馍封罐口,插筷一根,叫“密封罐”,给死者继续供献食品 。皖西一带,死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据说亡魂进入“阴间”,过“孟婆亭”时可免吃“迷魂汤” 。
凡客死他乡的人,则临时在外搭棚入材,不能在堂屋内入棺 。
八、孝堂、奠仪
室内布置一座灵堂,单屋正中悬白色布幔,墙壁上贴道士写的“课帐”或称“七单”,记录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以及亲属名单 。年满花甲者,是红纸正贴于壁,否则是蓝纸斜贴壁上 。堂上设祭桌,白布桌围,点燃白蜡烛一对,香炉内焚香 。祭桌中设灵位,即神主牌,墨布楷书“显考或显妣(bǐ)××大人或孺人之神主” 。
牌位旁边点“照明灯”,棺材下点“本命灯”,均日夜不熄 。灵位左右摆“丧杖”、“引魂幡”,有的还挂遗像,上披黑纱,黑纱上挂“ 音容宛在”的横幅 。灵前放拜垫,灵位旁挂挽联 。灵位前摆鸡、鱼、肉三牲以及茶酒饭等供品 。大门口贴“本宅治丧,恕报不周”,表示对一般亲友没有去报丧的歉意 。
停丧期一般为三天或五、七天 。皖南绩溪一带,停丧期长至一月至四十九天,叫“开明灵” 。在此期间,死者亲属轮流守灵,受亲友吊唁 。
亲友吊唁,一般都酌送奠礼 。吊礼有清吊、荤吊两种:清吊是一般亲友所送,如纸钱、纸馃(guǒ,本义指瓜果形状的糕点)、金箔、线香、蜡烛、爆竹、孝幛、挽联、纸扎轿马等,均系献给死者的祭品,在祭灵时焚烧 。
荤吊由至戚以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灵,也有杀猪宰羊致祭 。一般送礼规格为三、五、七、九样不等,都要取单数 。也有以现金做为奠仪致送的 。
孝子对吊唁者一一跪拜致谢,并赠孝巾,对至戚还送孝服 。吊唁者即时戴上孝巾或穿上孝服,向灵位跪拜或鞠躬 。孝子则向吊唁者叩头致谢 。外祖父家来人吊祭时,孝子、孝媳、孝女等下辈要全部出动,跪迎于村外路侧,迎至灵前再行三拜礼,同时集体举哀 。
治丧期间,一般要请僧人作佛事,家境穷富不同,身份不同,佛事的规格也不相同 。富者在停丧期间,每逢七月,要为亡者念经 。五七这一天,由亡者女儿送“灵饭” 。僧道做佛事,有“观大灯”、“游十殿”、“拜忏”、“放焰口” 。如亡者是女性,其女儿要另做“破血湖池”,还由道士诵“诉苦经”、“十月怀胎”经,孝女伏地痛哭,以表孝心 。
出殡前一天晚上,还要做一场“暖棺焰”法事 。总之,富者为“超度亡魂”在灵前念佛经,常长达四十九天 。贫家只请道士做“短七”,念半天佛事 。死于自杀或他杀的,要“架炼”,由僧道在门外广场做“法事”,同时燃烈火,向“孤魂野鬼”供献祭品 。
佛事毕,即举行开吊;正式举行祭礼 。决定家奠、领帖、发引日期后,即分送讣文,大门口换贴“本宅治丧,讣报不周” 。
九、家奠、领帖
在丧事中,祭奠是非常隆重的,为丧家办祭祀的人员称为“礼生”,在分工上有大通、副通、正引、副引等名目 。猪羊大祭者,需要礼生六至七人,一般一献三呈的是四人 。还要陪祭者四人,两人搀扶孝子,两人随正副引传递祭品 。大门口是吹鼓手携带乐器,随时听候指挥奏乐 。
祭祀开始,孝堂保持肃静,不许有哭声 。祭祀礼仪有三:
首先是“告祖”,孝子着吉服向本堂历代祖考祖妣灵位前行“告祖”礼,由礼生替礼 。继开祭“点主”,礼生按题主仪式替礼,题红官在大红伞下身着礼服,在神主正副牌位下面“王”字加一点,先持朱笔,题正主、题副主;再持墨笔,加福、加贵 。题红官祝词:“沾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持龙凤之宝笔,致点于显考(或显妣)之神主” 。祝毕,笔往后丢,名曰“笔后发” 。
“成主”礼成 。祭祀开始,礼生按祭礼程序呼献呈礼:献甘鬣(猪),献绒毛(羊),献酒撙(酒),献汤馔(点心),献羹汤,献香膳,献香茗,献哀章,即读祭文 。其它各色祭品有数十样,每样三碟,孝堂两边的祭品,多者竟达数百碟 。
主祭孝子手持丧杖,躬腰低头,随赞礼官呼到哪里就跪到哪里,叩首上香数十次甚至百次,两边虽有陪祭人挽扶,也已是头昏眼花了 。亡者其他亲属均跪伏孝幔内默默哀泣 。读祭文后,即将祭文烧掉 。大通则高呼“主哀,阖室皆哀,哀、哀痛” 。孝幔内全体亲属即哀哭,刚哭三声,大通又呼“哀止”,阖室即停止哭泣 。
家奠成主是大典,叫哭就哭、叫止就止,即使哀痛哽咽不止,也不能出声 。猪羊大祭之献三呈的礼仪,都在十小时以上,赞祀官与主祭孝子,常轮流更换,才能礼成 。
题红官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办完丧事,对题红官,礼生先生,孝子是要携带礼品叩谢的 。
领帖,即治丧人家摆筵席酬谢族亲邻友 。前来应席者先向灵位行礼,进行吊唁,孝子则跪伏孝幔内答礼 。执事人招待来宾入席,孝子则向各席磕头谢席 。大门口有吹鼓手奏乐迎宾 。
十、封敛、出殡
出殡前夕、揭开棺盖,与死者永诀,家人环聚棺材四周,跪拜哭泣,由孝子再次放正尸体,剪下死者腰上系的“岁数线”,分给儿媳、女儿在襟上佩戴,取享长寿之兆 。再将儿女衣襟上撕下小块布塞入棺内,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始终不谕 。最后用桐油、糯米饭和石灰涂在棺口沿边上,再徐徐盖棺 。盖棺时,孝子孝媳手执油捻,绕棺一周 。死者如是婆婆,封敛时,必须请其娘家亲属到场,才能最后盖棺 。
出棺前,先磕钉,钉用枣木或熟铁制成,钉上系红布条,先由族长或家属中长者亲自操捶 。这时孝子孝孙要绕棺三圈,并向族长致送磕针礼(包括糕点、孝布等) 。族长只砸一根主钉,砸之前,将钉在孝子头上轻轻擦一下,然后砸进棺盖口 。其余三钉,由抬棺者一一砸入 。
出棺时,先将棺材移大门外广场,用粗绳木杠捆扎,搬走棺下小磨,撤出供祭品 。抬上棺材时,踢倒垫材的板凳,一声呐喊,抬起就走 。
出殡:又叫发引 。出殡时间,宜择单日和吉日 。出殡有大出小出之别 。大出殡有仪仗队,前面灯笼高照,还打着冥旗、大伞,鸣锣开道,乐队随后;接着是古代兵器的瓜锥、月斧 。香亭紧随,内有亡者遗像及香烟缭绕 。僧道身着法衣,手敲木鱼,口诵经文 。随后是高举孝幛和挽联的队列,接着是一大群送殡者缓缓行进 。棺前孝子孝孙着重孝,肩负引魂幡,手持丧仗,弯腰低头前进 。
后面是头戴孝巾的八个抬工,抬着有素绣花棺罩的大棺材,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进 。孝子孝孙遇有路祭者,要随即下跪叩谢,执事人并向路祭者回敬一包“路祭钱” 。一路有专人散“钱纸”,叫撒“买路钱” 。棺柩后面,孝媳孝女等亲眷乘小轿随行,一路哭泣 。若是孝眷人少,还要雇人伴哭,以造成声势,显示亡者子孙昌盛 。一般女眷送至半路即返回 。
小出殡是一般困难家庭的殡葬习俗 。出棺时,由亲友帮忙,将棺柩抬到大门外,长子在前,一手持“引魂幡”,一手举“老盆”(陶罐),棺出大门时,随手摔碎老盆,俗话说:“老盆一掼,家业一半”,“掼老盆”是限于长子操持 。有的地方,门口烧一栗炭火,棺从火盆上经过时,将一碗白酒浇在熊熊烈火上,升起一股火焰,棺从火焰中抬过去 。棺上披一条红毡,上面拴一只公鸡,以示驱邪 。前面一人敲大锣,一人撒“买路钱” 。
巢湖一带地方,出棺时,请道士杀一公鸡摆在棺上,并将杀鸡用的血刀砸烂供祭品的菜碗,名为“破煞” 。
死者亲属必穿孝服送柩,孝子孝孙送至墓地,女眷则半路返回 。
棺材须一直抬到墓地,如路太远要休息时,由另备抬夫换班,或用凳子架住棺材,停棺时,由专人用伞罩住“龙杠”,孝子引棺到墓地时,宜急速前行,谓之“抢茔” 。
出殡日清晨,请道士满屋打扫,并做“法事”据说可把“亡灵”由家中引出去,并将破勺泼甩到大路边 。道士念经出门后,不能回头望 。
十一、安葬、守孝
请“风水先生”相地 。一般富裕人家强调风水,到处寻找所谓“吉地”“宝地”,名之为“拿龙捉穴”、“真龙活穴” 。如找到了,就不惜重金购买,或巧取豪夺,希望死者葬后,即能“寅葬卯发”,后代受益 。并要求土质坚洁,走向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以防蚁防潮,使亡者入土为安 。而贫穷人家则只要求土质干燥朝阳,对后代没有坏影响就行了 。民间有谚语说:“谋地葬贵人,遇地出贵人”,这是讽刺富裕户千方百计谋葬地,也是徒劳之举而已 。
选择吉日开土,先由孝子挖三锄,钉两段木头于地,曰:“金桩” 。然后由帮忙的人开“金井”,在“井”内烧百子箕(即芝麻秸)、黄丝(稻草)暖土,叫“暖穴” 。抬棺到墓地时,抬工要绕墓地三圈,才放下棺,叫“抢风水” 。
棺才下坑时,行兜土仪式,即用锹铲土盖棺,叫“兜土盖脸” 。在坑四周埋四根树桩,意为后代将广置田地,大发家财 。这时要给抬工发喜钱,每人要有五个硬币,意为死者后代会五代同堂 。棺材入坑后,抬工要“发龙”,即由两人抢“龙扛”向上坡跑去,越跑越快,越快越好,家属及时散发“发龙糕” 。
接着就是培土,用锹打紧外层,进行封土 。有的地方,在坟后插上红、白、黄等不同颜色的丧棒,其中白色棒代表儿子一代,红色棒代表孙子一辈,黄色棒代表重孙一辈 。棒数与子孙数相等 。有的地方,在封土前,把封基米撒入“金井”内,子孙点香跪拜,然后大家脱去孝衣,封土 。次日到坟前祭拜,称“安山” 。
有的地方,找不到适当葬地,就暂厝至次年冬至再正式选地安葬 。富家为了找“宝地”,以至停厝多年而不葬 。有的地方,父死暂停厝,以候其母死;或母亡停厝以候其父死 。
家贫无钱请“风水先生”看地的,就在自选墓地上甩扁担,按扁担方向摆棺材,叫“甩扁担向” 。这是劳动者对工具神化的遗俗 。
死在外地,尸骨无存者,以衣冠冢安葬 。即扎草人穿戴死者原穿过的衣冠,写上死者的生卒年月,然后安放棺中,用公鸡血点主而葬 。寿终正寝的人,才能葬入祖墓;自杀或他杀的人,死后只能葬入乱坟堆中 。
已安葬者,如发现坟地场有蚁害,即捡出尸骨,用小棺另葬,叫“收黄精” 。捡骨时,需搭布棚,不能让尸骨见天日,死者儿孙要将包尸骨的棉花焐热,才能包好入棺 。
十二、守孝、留灵
守孝时间,一般为七七(49 天)、百日、周年 。死者如系老年父母,子孙守孝期有长达三年的 。
送火上坟 。出殡后第一天,家人要送火上坟,第二日同样,第三天才将油灯放灵位之前,谓之送灯 。有的地方不用油灯,家人将草包点燃,置于坟边,以三天为限 。谓之“复山”,又谓之“烧三天” 。其意是有了火光,“亡灵”回老家就可以看见路 。
“七七”是佛教影响,佛经谓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 。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七日终 。举行超度,祭奠 。每七日为一七,逢七必上坟祭奠,称为“应七” 。
其中第“五七”烧灵,烧去供亡灵牌位的纸扎灵屋,第“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女婿祭奠 。其余各“七”均由家人祭奠 。
百日、周年,家属须上坟祭奠 。
三年服丧,是儒家的遗教,而逐步形成传统丧俗 。三年内,未婚子女不能结婚,但在热孝期“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可允许结婚 。父母去世未满“七七”时不能理发,但在入棺前可理一次发 。三年守孝期内,逢年过节,子女不能穿红着绿,要穿素色衣服 。
春节期间,不能用红纸写春联,只能用蓝、白、黄等素色纸写;春联内容要切合守孝情思,如“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等等 。
留灵 。有一些地方,死者安葬以后,为了寄托哀思,往往在家中堂屋内设祭案,案上摆纸扎“灵屋”,其中安放“灵牌” 。“灵屋”前设烛台、香炉、磬等,墙壁上横书“祭如在”三字,两旁悬挂挽联 。每天子孙在就餐前,把食品捧到灵位前,点香击磬,献亡灵品尝 。
有的地方,除供饭菜外,还要送三次茶,三次点心 。击磬也有规定:叫“早三、晚四、中一锤”,即早餐三响,中餐一响,晚餐四响 。留灵时间,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最长的三年,到期将“灵位”焚烧 。焚灵时,要请僧道念经,并将挽联等物一并烧掉 。守孝礼俗就告结束 。
建国以后,群众在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传承下来的丧俗,已开始有所改变,新丧俗已开始出现 。城乡的丧葬习俗有变革,但发展趋势是不平衡的,城市、集镇变革得较快,而在广大农村中,传统丧俗仍然流行,不过丧俗礼仪已渐趋简化 。
十三、新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