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地接秦尾楚头,人杂南北数省 。当地居民有“本地人”与“下湖人”之分 。“本地人”包括明代以前的本地老户,明清两代流徙山阳的山西移民(习称“大槐树人”)和清代以后迁进山阳的北方人;“下湖人”包括明成化年间安置的荆襄流民、清乾隆年间进山的江淮灾民和此后迁来的南方客民 。这表明,“本地人”实质上是北人的后裔;“下湖人”实质上是南人的后裔 。山阳县中部有座横贯东西的大山,名鹘岭 。历史上,鹘岭曾是秦楚的国界,也是宋金的国界 。有趣的是,“本地人”与“下湖人”也大抵以鹘岭为界,岭北多居“本地人”,岭南多居“下湖人” 。一般说来,“本地人”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下湖人”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 。化行于上,俗成于下,南北文化虽经千百年陶融感化,然先民遗教,尚未尽替 。人们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仍保持着各自的传统美,构成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又形成丰富繁杂的社会风尚 。人情淳厚,民风简朴,习尚勤劳、俭朴、憨厚、好客、敬上,重事业、讲科学、懂礼貌、守信用……既含北方之犷悍,又兼南方之灵秀,既保持传统之古风,又具有现代文明 。
山阳土民,衣食住行,讲求节约,不事奢华;不分畛域,比邻而居,恒少争斗,但有纠纷,一经调解,便息事宁人,纵吃小亏,也不愿争讼;无论贫富之家,若有客来,都要敬烟、奉茶,问食问宿,待客必有酒,劝饮乃至醉;尊敬长上,孝顺父母 。
在饮食习惯上,“本地人”喜吃酸,“下湖人”喜吃腌;一日三餐,岭南农人“早晚两顿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岭北农人“先做活,后吃饭”,9点吃早饭,14点吃午饭,点灯吃晚饭 。
农人房屋一般一脊三间,中间名堂屋,两侧为卧室 。堂屋前半部棚成楼,备放粮草,后半部安一横木,名“照面方”,备挂种子等物 。房屋摆设因陋就简,讲求实用 。岭南人家堂屋墙上安置一块横板,名曰“神龛”,上置族谱、香纸、祖宗遗像等物 。神龛内壁贴着用红纸写成的“香火” 。民国前,香火上写着“天地君亲师位”,民国后换成“天地国亲师位” 。“文革”期间禁写“香火”,普遍悬挂毛泽东像 。岭北人堂屋挨墙横放一大柜,既能当神龛,又能装粮食 。岭南人睡木床,岭北人睡土炕 。
在节序方面,元旦、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皆从公历,节日活动与全国大致相同 。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仍从农历,习俗不但异于外地,即使县内岭南岭北,“本地人”与“下湖人”之间亦有差别 。
过春节,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之俗 。初五称“破日”,取“破土动工”意,是日早亦放鞭炮、吃水饺,并将春节间扫积的垃圾倒掉 。此日一过,各执其业 。过端阳节,家家门头插艾,午饮雄黄酒,小儿戴香袋 。“本地人”在端阳节普遍吃粽子,而作为楚人后裔的“下湖人”在端阳节却不吃粽子 。故有人对食粽纪念屈原的传说表示怀疑 。在祭奠亡魂的节序里,“下湖人”在七月十五日前夕焚烧纸钱祭奠祖先,兼施饿鬼;而“本地人”则在十月—日前夕焚化纸钱祭奠祖先,兼送寒衣 。村里老人死了,“下湖人”要请人唱孝歌,以此来哀悼死者,“本地人”却不兴此俗 。
在语言方面,“本地人”多秦音,属西北方言;“下湖人”多楚语,属西南方言 。“本地话”的语音基本类似关中话,但声调却不像关中话那样生硬;“下湖人”近似吴楚方言,但吐字却比吴楚方言平和易懂 。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建设精神文明,一些不良习俗得到剔除,新思想、新风尚正在发扬光大 。
过春节,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之俗 。初五称“破日”,取“破土动工”意,是日早亦放鞭炮、吃水饺,并将春节间扫积的垃圾倒掉 。此日一过,各执其业 。过端阳节,家家门头插艾,午饮雄黄酒,小儿戴香袋 。“本地人”在端阳节普遍吃粽子,而作为楚人后裔的“下湖人”在端阳节却不吃粽子 。故有人对食粽纪念屈原的传说表示怀疑 。在祭奠亡魂的节序里,“下湖人”在七月十五日前夕焚烧纸钱祭奠祖先,兼施饿鬼;而“本地人”则在十月—日前夕焚化纸钱祭奠祖先,兼送寒衣 。村里老人死了,“下湖人”要请人唱孝歌,以此来哀悼死者,“本地人”却不兴此俗 。
在语言方面,“本地人”多秦音,属西北方言;“下湖人”多楚语,属西南方言 。“本地话”的语音基本类似关中话,但声调却不像关中话那样生硬;“下湖人”近似吴楚方言,但吐字却比吴楚方言平和易懂 。
【陕西山阳风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建设精神文明,一些不良习俗得到剔除,新思想、新风尚正在发扬光大 。
- 陕西杨凌饮食习俗
- 陕西杨凌区节日习俗
- 陕西杨凌区生育习俗
- 陕西杨凌区庙会
- 武陟故事之撒“飘梁”风俗来源
- 怀川二月二风俗来源的传说故事
- 汉献帝贬居山阳城遗留下来的风俗
- 湖南浏阳节日风俗
- 陕西关中“五豆节”的来历
- 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