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玉衣是哪个朝代王侯入藏习俗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据《西京杂志》记载 ,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 , 形如铠甲 , 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 , 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 。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 , 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 , 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 , 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 , 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整件玉衣设计精巧 , 作工细致 , 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1968年 , 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 , 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 , 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 , 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 。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 , 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 , 再用金线相连 。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 , 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 , 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 。。到三国时期 , 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 , 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
解放以来 , 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 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 , 共5件 , 已经完全复原 。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 , 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 , 金丝重1100克 , 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 , 金丝重700克 , 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
【金缕玉衣是哪个朝代王侯入藏习俗】从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 , 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 。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 , 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 , 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 , 惟妙惟肖 。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 , 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 , 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 。
裤由左、右裤筒组成 , 也是各自分开的 。手部做成握拳状 , 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 , 足部作鞋状 。一些玉璧 , 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 。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 , 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 。在“玉衣”的头部 , 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 , 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 , 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 。另外 , 颈下有玛瑙珠48颗 , 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形体肥大 , 披金挂玉 , 全长1.88米 , 共用玉片2498片 , 金丝约1100克 。玉片的角上穿孔 , 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 , 故称“金缕玉衣” 。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 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 , 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 。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 , 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 , 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 , 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 , 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 。由此可见 , 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 , 是十分惊人的 。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 , 迷信“玉能寒尸” 。为使其尸体不朽 , 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 , 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 , 可谓费尽心机 。但结果适得其反 , 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 , 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 , 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 , 乃至烧取玉匣金缕 , 骸骨并尽” 。其实 , 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 , 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 , 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 , 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 。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