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 , 太昊始设嫁娶 , 以俪皮为礼 。”从此 , 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 , 除了“俪皮之礼”之外 , 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 , 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 , 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 , 《仪礼》中有详细规制 , 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 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 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
南北朝以前的婚礼 , 男女双方都不贺 。仅仅是“布幔为屋 , 在门内外 , 谓之青庐 , 与此交拜” 。黄昏中 , 新浪身穿爵弁服 , 随从一律着黑 , 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 。无鼓乐 , 无亲友祝贺 。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 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 。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 。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 。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 。民国初期 , 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 , 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 , 托人重金从国外够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 。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 , 蒋介石着黑燕尾服 , 白色衬衣 , 条纹西裤 , 银色领带 , 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 , 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 , 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 。此后 , 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 。而此前 , 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
1935年后 , 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 , 集团婚礼成为时尚 , 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 。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 , 胸前戴花 。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 , 头披白色婚纱 。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 , 新郎西装革履 , 新娘白裙白纱 。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 , 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 。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物质和文化生活不丰富 , 新人结婚对大多数平常百姓家来说 , 都是大事和喜事 。主家会把新人结婚的消息 , 提前一年或半年传递出去 。临近婚期 , 亲朋便主动带着心意来帮忙 。特别是在婚前一天 , 会忙活至凌晨 , 除了准备场地、安排接亲人员外 , 还要在新郎家贴喜字 , 挂上红帘布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多数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新人结婚大操大办的不在少数 。此时 , 就诞生了现代婚礼庆典的雏形 , 虽然很简单 , 但程序却是越来越明确 。同事和邻居是结婚庆典的主力军 , 除了贴喜联喜字 , 还要布置新房 , 扯拉花 , 再贴几张寓意生子的娃娃照 。
90年代由台湾婚庆公司带入的一套操作流程为模板 , 该模板兼容中西婚礼仪式 , 满足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口味 , 并将传统婚礼喜热闹的方面发扬到极致 。90年代以来流行的这套婚礼模板 , 与以往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婚礼仪式最大的不同在于 , 婚礼主导者由男女双方家庭变为婚庆公司、更世界独一无二的将西式婚礼中十分简单的拍摄婚纱照仪式变成了昂贵复杂、需要长期筹备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 新人结婚的庆典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 婚庆公司也越来越多 。
婚礼现场 , 有红地毯铺地 , 有鲜花、气球布置的走廊 , 有欢快喜庆的音乐 , 有了专门举行仪式的舞台 , 拱门、横幅、电子相册、视频等各式科技纷纷亮相 。
【中国传统婚礼的发展史】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 。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 , 并没有太多的程序 , 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 。
- 大酱:传统源于满族 东北人嗜之如命
- 穿红戴红一定旺财吗
- 财神爷放哪儿最招财
- 广东陆河清明节习俗
- 福建宁化七夕传统民俗
- 梧州牛娘戏
- 浙江义乌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 福建莆田传统节日的地方特色
- 福建仙游枫亭清明习俗
- 端午节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