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多达二十几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
传统习俗
划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评论,直夸小伙对象心灵手巧 。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
放风筝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
躲端午
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
节令食品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 。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 。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
煎堆
【端午节传统习俗】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 福建仙游枫亭清明习俗
- 宋朝春节传统习俗
- 山东诸城 古密州清明节戴柳帽的习俗
- 广东阳西春节习俗
- 山东兖州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 广东潮州冬至食冬节丸习俗
- 福建莆田冬至习俗:“冬至暝”全家搓汤圆
- 福建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 广西北海三月三习俗
- 水的玄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