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潮汕各地均有举行一些活动做为庆贺的风俗 。揭阳市就出现了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趣的习俗:
烧龙
这一习俗已有300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初十,天刚擦黑,揭阳市东山区磐东乔西村的广场就被从四方赶来的村民们围个水泄不通 。据介绍,烧龙在这里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逢遇丰收或村中有喜事的年头就举行,都是在正月初十的晚上 。
行彩桥
元宵节前夕,潮汕揭阳地区大都有“行彩桥”的习俗 。
“正月十一行头桥”是市民度元宵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这在旧方志中有所记载,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 。”每年的元宵节期间,揭阳地区彩桥如虹,行人如潮;花灯似海,夜空若昼 。
【广东揭阳正月民俗】 节前,市区榕城的大小桥梁均被彩灯、彩旗装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桥祈福,热闹非凡 。彩桥周围悬挂着成百上千幅绣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国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祥的标旗彩幅,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位于榕城打铜街的石狮桥是每年最热闹的地方,数以千计的人们将此桥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一边行桥一边摸着桥头的石狮,默念佳句:摸狮头,富雅娴(“贤惠”的意思);摸狮肚,娶雅妻;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鼻,写雅字等等,祈望能够过个丰收、吉祥、安康的年 。尽管人潮如涌,但是男女老少仍乐此不疲,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 。
安仔灯
可与“泥人张”相媲美 。榕城“破门楼郑”正月十一“吊安仔灯”,也是民间一种别具一格的民俗 。因潮汕话中“灯”与“丁”谐音,“吊灯”即“吊丁”,旧时吊安仔灯主要是为了祭祀祖先,祈求财丁兴旺、子孙发达,演绎到现代则有弘扬民俗传统的意义了 。
安仔灯里摆设的“泥安仔”来自潮州浮洋,一团泥巴,经过民间艺人的揉搓、彩绘,再放到通花雕木橱里,便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群众所熟悉的历史古装泥塑戏 。“单刀赴会”、“昭君和番”、“桃园三结义”,每一组泥塑好像都在讲述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惟妙惟肖 。除了这些大家熟悉的“典故”外,还有一些反映潮汕风土人情的“泥安仔”,“喝工夫茶”、“挨磨”、“打笼”等等,样样精细,跟北方的“泥人张”相比,别具潮汕人精、细、巧的特点 。
做丁酒
在该市东山区有一处叫“新河”的村子,凡在上年度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酒” 。宴客的席式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 。在旧社会,主人为了不失面子,也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之钱银用来应付弟弟沉重的办宴费,这就是“生阿弟卖阿兄”俗语的来历 。
解放后,该村虽仍有元宵“做丁酒”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或酒店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
送香船
在揭东县霖磐镇一个叫“桂东”的村庄,正月十六也有“送香船”的风俗 。这一民俗始于明末,每年正月十六,桂东人都要举行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传统仪式 。这里地处榕江之滨 。“香船”是村民用竹篦和纸糊成的一条张着口的、长约4米的大鲤鱼 。农历正月十六下午,各家各户都把象征着秽气的香、纸等物投进鲤鱼口中,寄寓了人们祈祷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良好祝愿 。
- 广东阳江节气歌
- 广东新兴春节习俗
- 元宵节 山东微山湖灯节习俗
- 山西盂县正月十五河灯节
- 近代中国各省居民来历溯源
- 广东南雄姓氏节
- 广东怀集“七夕取水”民俗
- 广东怀集下帅乡壮族、瑶族春节民俗
- 广东潮汕中秋节习俗
- 广东信宜镇隆六双村正月十七花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