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桥是古代连接南北官路的通道,也是安阳八景之一“鲸背观澜”之地 。桥上大车小车不断,脚夫来往穿梭;桥下大船小船如流,商贸四通八达 。走累了行倦了,就在桥北桥南歇歇脚 。为求行船平安,为求生意兴旺,船家行人就到桥南大王庙,桥北关帝庙烧香拜佛,敬神祈福 。明末清初时香火兴盛,烟雾缭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六敬拜神仙的庙会 。传说折枝柏枝,逛逛庙会,能祛百病,家业兴旺,财源广进 。庙会上戏班子高腔大嗓,武打文唱,精彩连连;戏台前武术杂耍,高跷表演,热闹非凡;东街大起大落舞狮子,西街花样繁多走旱船 。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巡回演出,歌声不断笑声甜 。
现在,安阳桥庙会依然红火 。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商家商贩云集而来,街道两旁摊位林立 。卖衣卖布的,卖鞋卖袜的,卖化妆品洗头水的,卖小风车小泥人红缨枪的,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错综交织,汇成一道丰富的音乐大餐 。捏面人的摊位前集聚着男孩女童,炒凉粉的摊位前拥挤着食客,更有煎血糕内黄灌肠和饸饹面的摊位前,等着一饱口福的人们排起了长队 。别有风味的小吃,让人馋涎欲滴 。还有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给庙会锦上添花:狮子舞动的上下翻飞,旱船如在水中戏游,大头娃娃喜气洋洋,高跷踩得惊心动魄,赢得一片叫好声,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
安阳人打扮一新,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踏着明媚的春光,从四面八方涌来 。买枝柏枝,逛逛庙会,看看袁林风景,心情豁然开朗,病疾自然消除 。这叫“遛百病” 。不遛百病,心有遗憾 。遛完百病,大年才算过的完整 。
安阳桥庙会的历史
关于安阳桥庙会的起源,《安阳市北关区志》有如下记载,“关帝庙建于明朝洪武年”,又根据安阳桥村村民的口传,“建庙即起会”,那么安阳桥庙会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 。安阳桥庙会的兴盛与明朝经济的繁荣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安阳桥一带漕运的兴起,造就了安阳桥一带商业的繁荣 。并且在安阳桥庙会的发展过程中,庙会所围绕的中心( 庙宇)也在发生着变化 。原来安阳桥南端有一座大王庙,每到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这里烧香磕头,伴随有些小摊贩,卖些小孩杂耍 。安阳桥村村民说,安阳桥村正月十六庙会是由叩头敬神演变而来的 。由此看来安阳桥庙会最初是为祭祀“大王”而兴起的庙会 。
如前所述,安阳桥村共三座庙宇,南端有带石牌坊的大王庙,桥北有南顶老爷庙,桥东南有关帝庙,三座庙呈三角形分布,每座庙都香火旺盛 。安阳桥是明清时期连接南北官道(御路)的唯一通道,是南北交通要道 。安阳桥往东,船只可入卫河,转至京杭大运河后北行可直达北方重镇天津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安阳河的漕运发达起来,安阳桥成为水上交通要道 。安阳桥东河岸上修建了防水并便于停靠船只存货的货栈,货栈中存放大量粮、油、煤、木料等生活用品 。每天的运货的铁轮大车、独轮车、肩挑的脚夫来回穿梭在安阳桥到城内的各集市之间 。安阳桥(村)大街有杂货铺、粮坊、粉坊、客店、理发铺、酒馆、和肩挑日杂用品的小商贩,安阳桥一带一度成为经济繁荣、商家众多的商品集散地 。安阳桥一带的船家、商家为保佑自己行船平安、事业兴旺,就兴起了农历正月十六叩头庙会 。看来安阳桥庙会并不是适应商品贸易才兴起,而是为满足信仰的需求而产生 。当时的庙会就在大王庙前和大王庙石牌坊以西的路上,庙会的面积并不大 。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安阳桥庙会移到了安阳桥东北边河岸上的关帝庙 。当时关帝被人们供奉为财神,商户及财主为保护自己的事业兴旺,集资在关帝庙前建了安阳最大的戏楼,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和农历五月二十三两个庙会,村民都要请戏班在戏楼唱戏,老百姓则在河坡看戏 。
【安阳桥庙会】民国时期的安阳桥庙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据1933年的《续安阳县志》记载,“赛会,简称会,会场,城关四乡殆遍 。会期约在正月初八、初九、十六、二十八……等日 。届时,则向一定地点集中各项货物,以供买卖 。大会则有各种农具、估衣、首饰、骡群、马群者,名之曰骡马大会;其罗列、大宗梁檩椽柱及一切木料者,曰木植大会;至男女聚集神庙,烧香祈祷之香烟会,其所售货物除香箔食物外,间有其他商品而已 。”解放后,关帝庙前的戏台被拆毁,安阳桥村委会又在村北的南顶老爷庙上新建戏台 。安阳桥庙会又移到了南顶老爷庙附近 。庙会时唱戏一天 。南顶老爷庙东为牲畜、农具交易市场,西为生活日杂交易和小吃市场 。庙会越来越大,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各街、村出民间艺术节目,庆祝一番并祝福来年事业兴旺、五谷丰登 。
安阳桥庙会传说
安阳桥庙会不管地点怎么改变,基本上是以安阳桥(鲸背桥)为中心并逐渐向四周扩散,围绕鲸背桥的各种传说跟这个信仰的中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关于鲸背桥传说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反对元朝的统治时,曾被追得溃不成军,一直逃到安阳河北岸 。当时前方是滔滔河水,后面有元军追杀 。眼看难逃此劫,不免仰天长叹 。就在此时,洹河里突然掀起了巨浪,一个庞然大物从河里一跃而起,横跨在洹河两岸 。朱元璋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身长百丈的大鲸鱼 。当时来不及多想就从鲸背上跑过去然后一路南逃,躲过一劫 。后来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对此念念不忘,命人修建鲸背状石桥以示纪念 。该传说显然与历史有着出入,但它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便可以知晓该传说产生的原因 。
该民间传说的产生和明代社会里庙会与朝廷的政治措施联结紧密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出生下层农民,深知愚弄百姓的重要性 。在造神方面,超过历代朝廷 。“举凡今日一些忠臣庙会碑石,最普遍的诸如关帝庙、岳飞庙等庙庙会,都和明代敕封神号有关 。其目的就在于用庙会文化束缚人民,诚如朱元璋对人所讲,他要‘使民有所惧’ 。明王朝鼓励举国皆祀,在民间广造传说,这和汉光武帝的把戏一样,直到今天,我们在许多兴起庙会的地方还能听到明太祖逃难得神相助(其情节与王莽赶刘秀的情节相仿)的传说…… 。”明王朝广泛兴起宗教庙会,实际上是为了从灵魂深处统治和驯服人民 。
现在的安阳桥庙会,又叫关帝庙会,有了这个传说,关帝庙会便和明朝朱元璋扯上了关系 。所以在安阳桥村民的口传当中,便出现了关帝庙“建庙即起会”等说法 。安阳桥庙会实际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太重要了,村民的口传,只是表明了安阳桥庙会历史的悠久和村民们的骄傲,并为安阳桥庙会的存在寻找充实的理由 。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鲸背桥头避水珠”的传说 。
安阳城北,洹河北岸有个安阳桥村 。因村南有座“鲸背桥”而得名 。桥与村相连,所以此桥又叫“安阳桥” 。清光绪皇帝经过此桥,故而又称“御路桥” 。此桥雄伟壮观,“鲸背观澜”乃是安阳八大景之一 。它不仅是通往南北二京的重要桥梁,又是安阳、天津两地水路物质集散地 。
该桥南低北高,壮如昂首的巨鲸横跨南北两岸 。长120尺,左右两侧有石栏 。七涵,三大四小,平时河水由西经三大涵向东潺潺流去,在洪水暴涨时,洪水才从四小涵洞中通过,所以过去曾有“安阳桥七孔券,三孔流水四孔旱”之说 。
据传说,就是洪水再大,杂草挂在桥栏上,也从没淹出过桥北的安阳桥村 。原因何在?说法有二:一是桥北地势偏高;二是桥北头有一眼井,井内有颗“避水珠” 。
传说,有一南蛮子来北方盗宝,路经此桥时,曾饮过那口井里的凉水,他从水质中断定井中有颗“避水珠”,于是就想把它盗走 。一个外乡人是不可以凭白无故下吃水井的,就是下吃水井也得得到允许 。于是,他找到村首说:“我的金烟袋嘴不慎掉进了桥北头的吃水井里,请允许我下去打捞出来 。”
南蛮子鬼,但北方人也不傻 。村首看他穿衣打扮与金烟袋嘴很不相称,便对他产生了怀疑 。村首为了弄个明白,一再盛情款待他 。在村首的感召下,他才道出了井中有颗“避水珠”的秘密 。
实际上,在安阳桥村的历史上,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七年,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八二年曾四次遭受水灾,原因是洹河暴涨,每次水位均超过安阳桥面1米左右,淹掉了一部分房屋 。其实传说在这里既表述了村民对其生活的集体记忆,又蕴涵了村民对自己所生存的空间的想象和有意识的建构 。由于安阳桥村民临水而居,村庄难免会被水淹,所以这样的传说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它反映了“村民对自己生存空间、生存状态的思考,是在危险处境中的一种应急性行为,是对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象征性设置 。”
传统安阳桥庙会信仰和习俗
在安阳桥庙会中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如“多神信仰”,“搀佛”,“坐跑车”,钻桥洞,“遛百病”,袁林里贴金钱,唱大戏以及村民宴请宾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