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麻阳苗族节日习俗


湖南麻阳苗族节日习俗

文章插图
麻阳月月有节日,或喜庆丰收,或祈求风调雨顺,或祭祖祭神,或保留念想 。这些节日,有一大半是源自三苗和荆楚文化遗传,具有麻阳地域特色,但也有汉民族节日文化影响的痕迹 。
正 月
过春节 习惯叫过年 。逢人说贺喜,晚辈为长辈拜年,看灯(花灯、龙灯)看戏,十分热闹 。
开财门 正月初一,鸡叫时分,早起筛茶、上香、烧纸钱祭告神灵,鸣炮竹、开大门,提进先夜预放的捆柴,意即大年初一接财纳福;接着外出担水,谓之“抢头水” 。
摆茶 大年初一天亮后,重新布茶祭祀,祭品除茶外,还有蒸熟的糍粑、印盒粑,早晨以粑和面(多为家制露兜面)为食 。摆茶连续三个早晨,到年初三止 。家里中堂“家先”前祭品一般一天不动,香火不熄;家中祭祀除中堂,还有灶屋、大门口及各处畜禽栏圈;家里祭祀完毕,端“茶盘”到村寨井旁、土地屋、神坛前上香焚纸 。
拜年 时兴拜年,俗语:“初一崽女初二郎,初三初四乱天行 。”一般初一当天少出门,举家团聚;初二郎女到岳家拜年;初三以后随便拜访亲朋好友 。古时晚辈给长辈拜年,需中堂摆茶,晚辈行叩头礼,长辈给红包封“押岁钱” 。
送年 俗称“过月半”,有小大之分 。正月初十“小月半”,下午置酒肉“牙盘”,先家中后村寨,四处上香焚纸;正月十五“大月半”,早晨备“茶盘”,从家里到村寨烧香纸,当天饮食与大年初一相同 。意即年已过完,请各位神灵归位 。此后,人们即投入正常劳动 。
也有勤奋山民,未等“送年”就开始农活的,俗语:“初三烧了门神纸,牙牙(爷爷)崽崽扒猪屎”,就是其写照 。
二 月
忌风雨 二月(或正月)雨水节气时,麻阳有“忌风雨”的习俗 。这天不挑水,不浆洗,不出工 。据说这样才会风调雨顺 。
惊蛰节 惊蛰节气时,各家各户要用石灰或草木灰画弓箭于大门前,屋前屋后四周点灰,以避虫、蛇等毒物 。备蒸粑为早餐,常撮粑块糊家中木柱、木壁等裂口处,到临近果园将果树轻砍一刀,用粑糊所砍刀口子,表示鸟雀吃了糯米粑,就粘住了口,再也不能祸害“阳春”(庄稼),谓之“封雀口” 。
过社 即过春社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农历二月二十左右),麻阳过“社”(音同“傻”),家家户户用野蒿菜、野葱为佐料,拌糯米煮“社饭” 。此前一日,子女、亲属要持社饭、三牲祭品、香纸炮烛为先年或年内新丧的先辈祭坟,俗称“挂社” 。吃社饭前,常先给家畜喂食,并在家种果树上砍一口子放一坨社饭,意即家畜、果树吃了社饭后心无旁骛地“傻长”,以期六畜兴旺、秋收丰盛 。吃社饭时忌泡汤,否则下大雨时家里的稻田就会垮坎,难以蓄水 。过社当天,还时兴在菜园种瓜果蔬菜,谓之“种傻瓜”,说是“傻瓜”长势更好,收成更佳 。
三 月
三月三 原为麻阳上山区传统歌会,“三月三,茶泡裸干”,茶树林是青年男女踏青放歌的主要去处 。后融汉俗“三月三,铁菜煮鸡蛋”,于家中稍事祭祀,家庭成员至少分吃一个煮鸡蛋 。也有人认为“三月三”是天王生辰,故多自发前往邻近天王庙上香,形成天王庙会节日 。
清明节 古时,苗族祭祀盘瓠 。明代,始融汉习,祀祖挂坟 。清明节当天“挂柳于门,戴柳于首,以避虿毒,避除瘟疫 。”清明节也是为祖先立碑的吉日 。清明前后三天是祭祖扫墓佳期,曰之为“挂清” 。由于种种原因连过年都无法聚齐的亲人,清明这天都齐聚老家,真正吃上一顿“团圆饭” 。
四 月
过立夏 民间有俗语:“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意即立夏当天不见雨水,当年年成就不好,雨水不当时而影响耕作 。立夏当天,农事初定,山笋新成,煎荷包蛋,采山间竹笋、野菜,祭祀祖宗神灵,祈祷风调雨顺 。
四月八 麻阳苗族传统歌会 。四月初八,青年男女早起打扮,盛装赶赴歌场聚会 。歌场一般在临近村寨山坡上,届时林间草坪情歌飞扬,未婚后生、妹子自由选择对象,情结连理 。此俗自19世纪60年代后,逐渐衰落 。
五 月
端午节 时兴于原旧县城锦和附近,又称“小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当天饮菖蒲雄黄酒,并洒菖蒲雄黄酒于屋里屋外、悬艾叶于大门两边,以避虫毒 。吃粽粑,看龙船比赛 。凡新出嫁之女,都要回娘家“拜端午” 。
五月半 麻阳俗称“大端午”,时兴于广大乡村,时间在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七,各村寨在逢当地集日时就便筹措过节物资,因各地集日不同,过节日期略有差异 。当天洒拌有蒜头的药水于屋里屋外每个角落,以避蛇虫 。包粽粑,做蒿菜粑,也有打糍粑的 。小孩吃第一个粽粑时,要“躲”到门后吃,否则会长成“粽粑脑” 。实际是为纪念盘瓠庙里的“四官大王” 。据传,四官是为救被官兵围困断粮的苗众,光身泅渡攻击官兵首领,在河中被射杀 。夜里回寨找吃的,披了件蓑衣躲在家门后 。等到断粮的村民凑齐零碎食物,鸡已大叫,四官空肚离去 。官兵退后,已经五月十五,人们担心四官“饿鬼难投胎”,备小包食物划船沿河投撒 。大端午划龙舟由此而来 。
盘瓠龙舟节 是麻阳端午习俗的最集中体现 。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直到十七方结束,共历时17天 。初一“开神门”:唱《开神门歌》、《根源歌》,邀请祖神参加节日,实际是向临近村寨苗民发出节日邀请 。初二至初十“唱大戏”:是节会集中“娱人期”,娱乐来宾的地方剧种有花灯戏、阳戏、傩堂戏等 。十一“龙下水”:当天举行三项仪式,即“拜神”,到盘瓠庙祷告祖神,唱《祝寿歌》;“游神”,请祖神牌位游览村寨,旱龙舟、龙灯等队伍随行;“请神”,在盘瓠庙中唱《请神歌》,请龙头、龙尾,在龙船寮吃“泡汤稀饭”,抬龙舟下水,装扮盘瓠龙舟 。十二至十四“参神期”:盘瓠龙舟沿河追寻祖先迁徙遗迹,唱《根源歌》;沿岸苗民摆茶迎接盘瓠龙舟,唱《谢茶歌》或《求子谢茶歌》、《病茶歌》 。十五至十六“竞渡期”:百船竞渡龙船潭,沿岸观众如潮 。十七“回神日”:当天举行三项仪式,即“抢神”,捆绑两只盘瓠龙舟龙头在一起,两舟比试,赢者喻示该船水手人众人丁兴旺;“扫瘟神”,划倒龙船,唱《扫瘟歌》,喻示扫除瘟疫;“回神”,唱《请神回庙歌》,请龙头、龙尾回盘瓠庙 。
六 月
六月六 “六月六,嫁毛虫 。”六月初六当天,农家多置简单祭品,在稍事清理打扫谷仓、住房后,自家往外烧纸,意即恭送祸害仓存储物的虫类出家门,保护家宅安宁 。
【湖南麻阳苗族节日习俗】 呷新节 小暑之后巳日起,逾十日后之卯日,新稻初成,麻阳民间有“呷新”的习俗 。当天采当年田园作物、蔬菜、鱼、肉,做新米饭,祭告天地神灵,并且饭前必先用饭菜喂家狗,以谢狗尾洪灾过后捎五谷种粒拯救苗家之功 。
七 月
鬼年 又称“七月半”或“鬼节” 。俗传:“莫把七月半不当时节 。”初十下午,备酒肉“牙盘”,先村寨井旁、土地、神坛各处,再家中,上香焚纸,意思接祖先神灵“回家过年” 。自当晚起用三牲祭供诸神及新魂、野鬼 。十五日下午,先家中,后村寨,备“牙盘”带纸钱香烛、纸品金锭银锞各处焚化,奉送亡魂回归地府,不再滋扰人间 。旧时,普遍自制纸灯,举家往邻近河、溪或山塘、水库“放荷灯” 。
八 月
中秋节 源于汉族“团圆节” 。八月十五,下午杀鸭备酒聚餐,稍事祭祀,夜吃月饼赏月 。
过新年 文昌阁乡黄土坡村的泥溪廖姓人家,除大年三十过年外,还流传着农历八月二十四过新年的习俗 。相传在二百多年前,廖家很贫穷,每年秋收基本完成,家主都要去贵州山上烧炭,挣点钱来弥补家用 。一年八月下旬,家主向家人提出:我今年出门烧炭,不回家过年,现离过年只有一百来天,如果又回家过年,耽误时间,就找不了多少钱 。家母一想,觉得也有道理 。但又一想,当家人不在家过年,那过年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趁早把年过了,一来全家过个团圆年,二来为家主饯行 。于是就把郎女至亲请来,在农历八月二十四一起过了年 。可是,不幸家主客死异乡 。后来,子孙为了纪念家主,每逢农历八月二十四,打糍粑、杀猪过年,郎女至亲都来拜年祝贺,祭祀祖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
九 月
重阳节 始于楚,沿“殷人祭其阳”而祭天,“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九月初九日,以稻、豆、麦及公鸡、猪肉、蘸粑,祭祀天神、当方土地、列祖列宗,尔后合家欢饮 。舂“重阳粑”(糍粑、蒿菜粑),喝“菊花酒” 。也有文人“登高思亲”的现象 。麻阳被首批命名“中国长寿之乡”后,九月九成为固定的“寿星节”,当天必探望慰问全县所有寿星 。
九月半 位于湘黔边境的郭公坪乡官硐(干峒)村,过重阳不在九月初九,而在九月十五,俗称“九月半”,形似其他地方过年 。麻阳盛行打糍粑庆重阳,糍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据传,一年重阳,官硐的刘氏两兄弟,都忙于过节,清贫的刘弟欲借富裕的刘兄家的糍槽打小米糍粑,结果遭到刘兄一顿羞辱,说刘弟家穷无米,竟用小米打糍粑,弄脏了糍槽 。从此兄弟俩翻脸,刘弟一气之下,将重阳节推到九月半,誓不与刘兄一起过重阳,“九月半”因此沿袭 。官硐“九月半”热闹非凡 。举村上下,老老少少,都放下了手中的农活,高高兴兴地欢度重阳 。天还未亮即早起杀猪;中午,远近的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陆续应邀而来;吃过晚饭,家家户户都关上了门,争先恐后地来到戏台前看戏 。早时娱乐多为傩戏、花灯戏、阳戏等,现在又增加了篮球赛、电影等娱乐项目 。
十 月
保冬节 苗语叫“瓜冬瓜见”,意即“过苗年”,流行于麻阳偏远村寨,兰村乡桐古垅村有个小山寨就叫“保冬坡” 。每年农历十月初二举行,杀猪宰牛,打糯米粑,点香烧冥纸,敬祀天地、祖宗,举家团聚欢饮 。人们当天除了欢宴畅饮外,还商议如何保护耕牛,如何让贫困之家、孤苦老人和伢崽过好冬天,因此有些村寨专门积攒钱币或置办田地,组成“保冬会”,选有会首,负责召集会议 。当天,也有组织木偶戏、阳戏、花灯戏演出的,气氛热烈 。
冬 月
过冬至 冬至这天,农事已定,稼禾丰收,稍有家产的农户,常备三牲,于家中、家祠、村寨神灵坛前,祭谢,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
腊 月
忙年 腊月二十左右,麻阳苗乡处处闻猪嚎叫,村村飘酒香,家家打糍粑、做印盒粑、腌制腊肉、添置过年物品,老少同忙年 。二十三送灶王菩萨上天,“打堂霉”、清扫居室内外 。二十八张挂春联、年画 。
过小年 腊月下旬,麻阳保持了过小年的习惯,县城以上村寨在二十三,县城附近村寨在二十五,县城以下村寨在二十八,日子略有差异,但形式大致相同,贴门神、桃符,张红色对联、年画,祭祀天地神灵,端出预备的腊鱼、腊肉、美酒,举家团聚共饮,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之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婚郎女,烧年纸那天,还要回娘家与岳父岳母、哥嫂、弟妹同过小年,俗称“呷年嘎饭” 。
过除夕 三十(逢小月为二十九),备刀头“牙盘”,自村寨各处神坛,到家中堂屋、灶屋、禽畜栏圈,一路焚香烧纸,恭迎祖先神灵回家过年,俗称“烧年纸” 。下午,家人围聚桌旁同吃年夜饭 。晚上,举家围坐火塘边,添大块树根,燃起腾腾火焰,叫“三十夜烧旺火” 。围坐火边,家人谈古论今、畅谈来年打算,直至深夜,谓之“守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