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的端午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十堰也因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端午节期间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
插艾蒿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十堰,端午节一大早,市民就会趁着露水未干,将艾蒿采割回家,插、挂在门头上 。旧时郧阳城还流传着“商行五月五,天师骑艾虎,一把菖蒲一把艾,我把蚊蝇驱门外”等民谣 。
十堰人不仅有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还有用艾蒿的独特习俗 。比如,人们常将艾蒿叶放入洗澡水中浸泡,然后擦洗身体,可预防一些皮肤疾病;将艾蒿叶晒干装入枕头,可以治疗头痛,并使人容易进入梦乡,对失眠者非常有效;人们还利用艾蒿叶和其它具有驱瘟作用的中草药一起切碎装入袋中,制作成实用的保健腰带 。
传说在古老的年代,人间出现了“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月初五日占着重五,五毒最为活跃 。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五毒为害,一刷子把天宫的五瑞草刷到人间,人们就种植五瑞草治五毒 。后来织女又把属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五彩丝线带到人间,用丝线缠住五毒 。五瑞草、五彩丝相配,在端午节可治五毒 。
据十堰民俗专家介绍,所谓五瑞草,就是菖蒲、艾蒿、石榴花、蒜头和山丹丹 。在十堰五瑞草已达十种以上,除上述外,还有夏枯草、灯芯草、槐枝、车前草、鱼腥草、 光明草等 。
划龙舟祭屈原
相传,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江沉溺,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敬仰,就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因为郧山汉水曾留下屈原诗篇的缘故,郧阳人把端午节视为一个盛大的节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
此外,在堵河与汉江交汇处,有个叫乌江(乌水河)的地方 。传说项羽从乌江口一处悬崖峭壁上跳江,当地人每到端午都会纪念项羽 。这里有五个村落(韩家洲村移民外迁,现余4个村),制造有7条龙舟,端午节这天,村民们头缠头巾,吃罢午饭后就开始赛龙舟 。
据史料记载,端午节这天,在均州城、郧阳城,家家艾蒿、菖蒲与彩旗、红灯、龙舟相映 。郧阳府、均州府、 郧西县府的官轿、官马都到了码头江边,在“加油!加油!”的震撼声中,开始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 。今年,郧阳区又将举办“水源颂”第七届龙舟节 。
龙舟比赛同时也是丹江口市人民最有特色的活动 。古均州(已沉江底)是龙舟比赛的发源地,龙舟比赛定点于均州城外的汉江河段——古称沧浪水,龙舟比赛规模很大,是一种群众自发的、以各种特定群体为小单位的大型民间活动 。
包粽子喝雄黄酒
【十堰的端午民俗】 吃粽子传说是屈原投江后,人们怕鱼吃了屈原尸体,投粽子于江中救屈原 。以后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日就以粽子投江纪念 。
十堰各地包的粽子也不尽相同,两竹的粽子形状是立体四面四角形,包腊肉丁子 。房县的粽子是两平面三角平体,用白糖、芝麻粉配料 。包叶有青粽叶、竹笋叶等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先将糯米洗净,放在水中泡半天左右,再把粽叶子洗净,竹笋叶要先用水煮 。
端午节这天,还有着别具风味的吃粽子、喝雄黄酒、煮鸡蛋、煮大蒜等习俗 。同时,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要涂朱砂,喝雄黄酒,用五色草浸水沐浴,给孩子挂上香囊等,以避邪驱瘟 。
在房县,端午节最能体现出浓郁的酒文化,人们用宫廷秘方制造黄酒,兑以少量雄黄,制成独特的雄黄酒自饮或待客 。
十堰民俗中有四句话,“吃了清明蛋,坛里不能闲 。再泡鸡鸭蛋,端午当早饭 。”在老郧阳城,离城较近的农村 。早在三月天,鸡鸭蛋满仓时,家家户户就煮几大锅咸蛋放冷,装进大罐子里,等到端午节家里吃一部分,再拿到集镇或划龙舟的码头去卖一部分 。
佩香囊接姑娘
在房县,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这一天出嫁在外的女儿要被接回娘家,说是为了让女儿躲灾、避邪 。实际上,这是进入忙碌的夏收季节之前的探亲活动,也带有一定的休闲和休整的意思 。这个时候,父母会送给女儿女婿草帽之类的东西,还会把采摘的明目清火的草药送给他们 。
“端午接姑娘,喝酒吃饭香”,端午节接姑娘、女婿回娘家过节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
端午节人们佩戴的香囊中,装有切碎的艾蒿、雄黄、苍术、香草等配制成的香料,可驱昆虫、散浊气 。香囊的外表通常十分讲究,上面绣有花卉、鸟兽、虫鱼、瓜果、人物等生动的图案 。“儿童五月佩香囊,敢将十指夺针巧,不把蛾眉斗画长 。”一个香囊就是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
在竹山县,端午节家家户户不仅吃粽子、煮鸡(鸭、鹅)蛋、挂艾叶、戴香包,还把钟馗、道教天师的剪纸图像张贴在室内,意谓驱邪,同时也是展示民间剪纸艺术 。在香包的制作上,竹山人别具一格,他们将绿松石镶嵌在饰品上,让饰品更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