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上中瑶寨:花炮歌咏节


江华上中瑶寨:花炮歌咏节

文章插图
江华上中瑶寨白芒营镇上中村先祖于明洪武成化年间在车下中巷立宅居住,至今已有527年 。1954年设车下乡,当时总人口约800人,乡所设在现炮楼处 。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村辖中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车下属白芒营乡管辖,车下村为生产大队,现在的村小组为生产队 。1960年将上中与车下划为两个行政村,上中村由上巷和中巷及面前岭组成 。今上中村辖七个村民小组,人口1148人,耕地950亩 。
白芒营镇原上中村,村里延续了几百年的八月十五习俗中有一个叫花炮节 。据传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间,李氏秀才上京赶考三元甲第,北渡洞庭湖时,船行至湖中时忽然被一根闪光浮木拦在船头挡住去路 。他感到奇怪,八百里洞庭何来此木?心想莫非是神灵显意,天赐吉祥 。于是双膝跪拜三叩首曰:“你若是神,请佑我若中榜,待我赶考归来为你塑神木,请在此地段候回 。”浮木立即离船而去,李秀才顺利进京中举榜名 。回乡再渡洞庭湖时,神木果然在此地不远地段等候 。李秀才心中大喜,请来帮工打捞上船,购独轮车套马拴带回家乡 。

江华上中瑶寨:花炮歌咏节

文章插图
秋冬,秀才京城高中,套车神木衣锦还乡,路见乡民在田间地头以敲打铜盘驱赶啄食鸟雀,好不辛苦 。举人想到京城燃放炮竹之威,何不以此驱赶 。于是与乡民合计,巧用土炮放置神树之上,用放炮驱雀,炮鸣鸟惊,远走高飞,不敢下地啄食庄稼 。同时大地还有鼠害为猖,故神木安放飞天鼠,滚地王下地,抠赶老鼠,使老鼠不敢糟蹋谷物,迎来丰收 。这样的喜讯很快传开,村庄不断的兴盛,此后湘桂瑶民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功德壮举,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花炮节 。
节庆时好不热闹,瑶家青年男女身着盛装, 放花炮,唱大戏,对山歌,唱山歌还吸引了附近村寨前来对唱 。时留打油诗一首,“大塘山口装鱼口,山背树底装鱼梁,油度井头小水妹,车下桥头来相会” 。中秋村中龙狮簇拥迎花树,瑶花男抬,坚花杆,装火药,神庙取火 。并请法师村中德高望重老者,对神树祭拜,祈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十花盖顶好年景 。
中秋节,上中村特有的节日习俗花炮节,承载着上中村厚重的历史及节日风俗的演变和延伸,成为瑶乡瑶族另一种团圆夙愿的象征,憧憬美好生活的见证 。上中村的传统花炮节,在瑶乡是首属 。
上中村的香花庙,有一个传奇性的来历 。当初,上中村村民原是在后背山(半边山)居住,一次大年三十杀鸡祭祖,祭祖时杀的大公鸡一刀下去没死,这只大公鸡一飞就飞到了现在的香花树下(香花树就是桂花树) 。于是,村民把庙建在了现在的香花树下 。这里还有一棵三百年以上的古樟树 。过去的庙很宽阔的,只是由于建了学校,庙只剩下现在的最经典部分 。原来的香花庙与上游的盘王庙同宗齐名 。

江华上中瑶寨:花炮歌咏节

文章插图
还有一个古老的戏台,2011年戏台倒塌了,在倒塌的戏台旧址上,又建了一栋教学楼 。有戏台,可见上中村的文化底蕴是很厚的 。
上中村的花炮节,是上中村的狂欢节 。为了办好八月十五的花炮节,村里年轻人早早地从打工的地方赶回来,再远也要赶回来 。一棵大花杆树,一个花炮头,一群17、18岁的黄花崽,用光鲜亮丽的母轿抬着花炮头 。
花炮头有三个条件:三代同堂,第二代人的第一个必须是男崽,身体要健康,而且投标竞争交钱最多的人,这样才有资格做花炮头 。花炮头取神火,坐花轿,被众人拥戴 。
【江华上中瑶寨:花炮歌咏节】 瑶乡传统的习俗是,庙前不筑宅,庙后不葬祖,风水,地理、文化、气脉都遵循了传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