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民俗风情

百姓日常食俗 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 , 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 , 旧时的哈尔滨 , 外侨多 , 其中俄侨占多数 , 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饮食习俗有一些影响 。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 。
原当地居民喜食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 , 爱喝高梁米粥 。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 , 如吃粘糕和黏豆包、列巴、红肠等 。喜欢喝“苏波汤”野餐:在哈尔滨 , 凡组织或进行野游活动 , 都离不开野餐 。
哈尔滨野餐有历史渊源 。在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影响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影响下 , 从20世纪20年代起 , 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野游:由于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影响 , 哈尔滨人把野游作为自己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
早在20世纪20年代 , 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传统 。解放后更是风靡社区 , 许多单位都要组织春游或秋游 , 也有的家庭全家野游喝啤酒:哈尔滨人酷爱啤酒 , 很多人把啤酒视为普通饮料 。在哈尔滨 , 很多人以饮酒多少作为显示北方人的豪气和待人热情高低的衡量尺度 。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已生产啤酒 , 哈尔滨人均啤酒消费量始络居全国首位 , 哈尔滨市场的啤酒年消费量是30多万吨 , 被“哈啤”和“新三星”垄断 。
冬泳 冬泳是哈尔滨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 , 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 。冬季 , 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 。冬泳者在松花江上 , 刨开冰面 , 修筑了冰上游泳池 。冬泳下水时间多在太阳未出来的5—6时左右 , 冬泳表演时间在10—14时之间 。
看冰灯 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 , 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 。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 , 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 , 用电灯光为光源 , 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 。上世纪下半页 , 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 。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 , 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
冰上婚礼 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的一种婚礼形式 。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 , 集体举行 , 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 。
大列巴 大面包 , 又叫大列巴 , 被称为哈尔滨一绝 , 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 。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面包都已有七、八十年历史 。这种大面包为圆形 , 有5斤重 , 是面包之冠 。味道也别具芳香 , 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 。出炉后的大面包 , 外皮焦脆 , 内瓤松软 , 香味独特 , 又宜存放 , 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
红肠 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 。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 , 最普通的 , 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里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 , 下酒极佳 , 配上“格瓦斯”(俄语译音 , 俄式饮料 , 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 , 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 , 酸甜适度 , 近似酸) 。红肠可以夹在列巴里 , 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 。
锅包肉 原名“锅爆肉” , 是正宗冰城美食 , 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 , “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 。由于用急火快炒 , 把铁锅烧热 , 把汁淋到锅里 , 浸透到肉里 , 起名叫“锅爆肉” 。可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 , 时间一长 , “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 。
要想吃到正宗锅包肉 , 只能在哈尔滨吃得到 , 无论在大街小巷 , 还是滨江膳祖的传人餐馆 , 只要是正宗哈尔滨厨师 , 都能为你展现冰城百年传承的“美食文化” 。
【哈尔滨民俗风情】冰糖葫芦 哈尔滨的糖葫芦从内容到样式不断变化 , 除用山楂果制作外也有用苹果、香蕉的 , 还有用红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