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风情:银饰品成为苗族风土人情的亮点

民族文化色彩总是能够绘制出惊人的时尚画面 。就银饰品世界里,苗族人民对于银饰品的喜爱,成为了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亮点 。
苗族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经过历史上的多次迁徙,今天主要聚居在贵州省、湖南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比较集中,有人口894万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那里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烟草、油菜、油桐等,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
最体现苗族的民族特色的,是他们的银饰、蜡染、织锦等手工艺制品 。
苗族的装饰品中最具标志性也最神圣的,是银饰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其中头饰最为醒目,包括银角、银帽、银围帕等 。最大的银角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在世界上堪称一绝 。苗族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 。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鸟、蝶等各种动物造型和银键、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银帽种类很多,通常分为内外两层 。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 。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千的银花组成,十分繁密 。帽顶正中,银扇高耸 。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居花簇之上,形态逼真 。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 。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 。冠后拖三组银羽,共12根,羽长及腰 。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明得到一脉相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 。如我国贵州省流传的《运金运银》、湘西流传的《鸺巴鸺玛》等都是对苗族银饰文化的一种抒写 。在唐宋时期,苗族银饰是以多、以大、以重为美,妇女戴大耳环,戴银项圈 。明代方志说,苗族佩戴的有金银耳环,富人还戴硕大的项圈,虽承唐宋遗风,却衍生出区别婚否、馈赠定情的功能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苗乡“改土为流”以后,苗族银饰趋向纤细、复杂、精致 。特别是黔东和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更是精彩纷呈,这在青年妇女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她们常常是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 。一个盛装的苗家妇女,其银饰重达二三十斤 。
据苗族文化研究专家等人介绍,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四项: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 。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
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 。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
四、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 。
【苗族风情:银饰品成为苗族风土人情的亮点】在苗族,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祖祖孙孙联系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苗族银饰品,它所象征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