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语言与民族信仰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十分接近 。乌孜别克文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现新疆乌孜别克族基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
乌孜别克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 。民间文学在乌孜别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格言、传说、故事、民歌和叙事长诗等 。
【乌孜别克族语言与民族信仰】乌孜别克族人民善于用比喻来明辨是非,阐明事理 。19世纪上半叶,乌孜别克族进步诗人穆汗默德•谢里甫(笔名吉勒哈里)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大量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寓言诗中,以《母驼和羔羊》、《猴子和木匠》、《乌龟和蝎子》等最为著名 。
在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故事中,阿凡提与阿尔达尔考沙是广为传颂的人物 。在劳动人民眼里,他们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是穷苦大众的代言人 。他们用幽默、诙谐、形象的语言,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残暴,体现了广大乌孜别克族劳动者不畏强暴,敢于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英勇抗争的精神 。
作家文学的产生,把乌孜别克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对形成和巩固乌孜别克文学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如格律诗注重轻重音、声韵、韵脚、复韵等,诗句流畅而朗朗上口 。
公元8世纪之前,中亚居民普遍信仰火教、摩尼教和萨满教 。公元8世纪到9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影响的日益增强,中亚突厥化的居民开始皈依伊斯兰教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在穆斯林群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新疆其他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也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
公元18世纪,自从越来越多的乌孜别克族人定居我国新疆后,乌孜别克族人民便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地捐献建造了一些较大的清真寺 。这些清真寺是当地伊斯兰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类宗教职业者是伊斯兰教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如阿訇、毛拉、卡孜、阿拉木、伊麻木、买曾等 。在由乌孜别克族捐献建造的清真寺和乌孜别克族群众相对集中地区的清真寺内,都有为数不等的乌孜别克族的各种宗教职业者 。
乌孜别克族自称穆斯林,有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仙、信死后复活、信前定 。为了体现上述六大信仰,平时必须坚持五项基本功课,即念、礼、斋、课、朝 。这五项功课,也就是作为伊斯兰教礼仪基石的五项基本义务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现在,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已达13亿多,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 。
伊斯兰教是讲求真理的宗教,其教义包罗万象 。它的本质是教人分清真假,鉴别善恶,兴利抑害;其核心是教化人们归信真主,诚信它是宇宙及人类的创造者与抚育者 。切实履行真主降示的一切命禁事项及宗教规范制度,使人们藉此获得真主赐予的吉庆和幸福 。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 。它是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况由哲伯伊勒天使陆续降示给他后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 。“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 。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 。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 。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