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端午节

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群众,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欢度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 。
苗族传统端午节,吃自制的四角粽子 。根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载,屈原投汨罗江后,为寄托哀思,防止江河百鱼吃掉他的身体,于是包米团投入江中喂鱼,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唐代文秀《端午》有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据史书记载,苗族传统端午节,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 。
端午节是融水苗族十大传统节日之一,其重大意义仅次于农历三月的清明祭祖节 。融水苗族传统端午节,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采粽叶 。在融水的崇山峻岭,生长一种特殊的竹子,它的高度一米左右,实心良苦,每节生一片叶子,长一尺左右,有手掌一般宽,颜色绿翠,散发清香,苗族群众称这种竹子叫粽子叶 。粽子叶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漫山遍野地生长,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块翠绿的毯子,从地上自然地延伸到云边,蔚为壮观 。端午节前夕,苗族群众背着糯米饭,成群结队来到远山采粽子叶,根据各家各户的用量,采好粽子叶带回家中 。
其次是包粽子 。包粽子是一项技术活,一般由苗族妇女负责,但有些家庭纯粹是男主人包干的 。人们将泡好的糯米和豆子混合均匀,兑好稻草灰水,备好穗秆和肉片,然后老少围着火堂,快乐地包起粽子来 。一般使用两片粽叶,大片叶子包豆粽,中片叶子包肉粽,小片叶子包白粽,分类放置,并用绳子按三个一扎绑成一捆 。每家每户一次包个粽子,包好以后,即放到铁锅煮得透熟,然后成捆挂在窗边,从外面一看,家家户户都挂满了粽子,从村脚到村头,到处都是粽子的芳香 。
接着是送粽子 。苗族过端午节,由于具有祭祀意义,因此必须进行祭祀活动 。天亮以后,苗族妇女将已经煮熟的白粽一捆或几捆,交给自己的小孩,叮嘱他们将粽子送到桥上,丢进最深的河潭里 。有些小孩由于年幼,不能将粽子丢去很远,于是路过的大人,会帮助他们将粽子丢到深潭去 。每年端午节,苗族村脚的河面上,到处漂着成捆的粽子,这是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一种特殊习俗 。
最后是吃粽子 。苗族群众吃粽子,必定是中午当阳的时候,而且要面对河流过节 。由于端午时节,正值苗族村寨春种大忙,尽管人们惜时如金,但端午节那天,忙碌的人们都能坐在自己的木楼上,望着涛涛的河水,边吃粽子边聊天;一些远离河流的家庭,还特意带着粽子,成群结队来到岸边的树荫下,边聊天边吃粽子 。苗族过端午节,男人女人只吃粽子不喝酒,也不烧香和膜拜,因为苗族人们认为,屈原虽然是著名诗人,他的爱国情怀值得纪念和弘扬,但由于他是蒙冤投江,属于非正常死亡,因此不能举办祭祀活动,也不能以节庆方式纪念 。
融水苗族群众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习惯包四角粽,这种习俗,与苗族群众对鱼类认识有关 。
【苗族传统端午节】 苗族群众一般认为,鱼与蛇最大的不同,在于蛇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强,所以它可以吞掉比自己大几倍的动物而不受损伤;而鱼不同,它肠道细小脆弱,适宜吃柔软腐烂的东西 。基于这种认识,苗族群众觉得要确保屈原不被百鱼吃掉,就必须制作四角粽,让百鱼吃了粽子,因不能消化而死掉,唯其如此,才能化解威胁 。所以,自古以来,苗族制作的粽子,都是四角粽 。
苗族制作的四角粽,由于兑放了碱性较强的稻草灰水,又有粽子叶在外层保护,因此,能存放十天半月而不变质,人们外出旅行时携带粽子,随时可以食用,味道鲜美如初 。
融水苗族群众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习惯包四角粽,这种习俗,与苗族群众对鱼类认识有关 。
苗族群众一般认为,鱼与蛇最大的不同,在于蛇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强,所以它可以吞掉比自己大几倍的动物而不受损伤;而鱼不同,它肠道细小脆弱,适宜吃柔软腐烂的东西 。基于这种认识,苗族群众觉得要确保屈原不被百鱼吃掉,就必须制作四角粽,让百鱼吃了粽子,因不能消化而死掉,唯其如此,才能化解威胁 。所以,自古以来,苗族制作的粽子,都是四角粽 。
苗族制作的四角粽,由于兑放了碱性较强的稻草灰水,又有粽子叶在外层保护,因此,能存放十天半月而不变质,人们外出旅行时携带粽子,随时可以食用,味道鲜美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