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传统习俗,人们往往只感到有趣、好玩,并不深究 。但恰恰是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民间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这是除了吃和玩之外精神上浓缩了的地方文化,是一颗咸橄欖,很值得回味的 。
松溪民间重大节日有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其中以春节最隆重、最热闹 。农历立春、清明、立夏、立冬、冬至节气日及二月初二、五月十三、六月初六,七月七夕、九月初九也有各种民俗活动 。
松溪春节 俗称“过年”,是松溪一年来最盛大的节日 。
初一早晨男人起来做饭 。初一至初三都吃素食 。素菜用冬笋、芹菜、紫菜、油炸豆腐、豆腐干拌和,俗称“拌鲜”;素羹则用线面、冬笋、豆皮、菠菜、紫菜与米汤一起煮熟 。初一,不论老少多在家过年不外出 。
初二“出行” 。出行时,先根据哪一门进,就到哪一门的城门外去烧香点烛,而后带小孩到亲戚家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 。
初三,人们多上街买糕、碗、豆腐称“出财”,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 。
从初二至正月十五,民间有宴请新客之俗 。即宴请去年结婚的新娘和新郎 。
松溪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旧时城关由四隅街坊轮流主持庆贺元宵活动 。街上用大毛竹搭牌坊张灯结彩,俗称“灯竹” 。人们上街观灯称“走灯竹” 。初六城关的龙灯队要上来龙山杀猪祭神,俗称“兴龙” 。乡间还常因“兴龙”争“风水”打架闹事 。正月十二到十八城关要请戏班演戏,经费由上年有喜事的人家捐助 。元宵夜,设家宴“过月半”,大街上有舞龙、打狮、走鲤鱼、说评话等活动 。建国后,元宵节多举办游园、灯谜、舞会、书画展览等活动 。
松溪二月二 传说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说是土地公的晒银日,一般是晴天 。这一天要吃薄饼,并将春节留下的酒浸的鸡头、鸡屁股、鸡腿祭土地公 。
松溪立春 旧县志载,古时立春日,群众“抬土牛于县衙前,五更时鞭策之,称鞭春” 。清代和民国时,民间用红纸条封包小泥牛和一株青菜于案前,燃放鞭炮接春 。建国后,民间还保留迎春习俗 。
松溪清明 清明节前后,从三月初旬到立夏,人们携带儿孙到郊外祭扫祖墓,在坟上设祭、挂白纸 。回来要把祭饼分送邻居,还带回红杜鹃花和白花各一束,以兆办事如意“红白皆中” 。建国后,民间仍保留扫墓挂纸之俗 。机关、团体、学校每年组织干部、工人、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 。
松溪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流行包粽子、门口挂菖蒲、艾条,小孩的额头和大门要用雄黄写上“王”字以“祛邪”,烧艾叶熏房屋角落,喷雄黄酒驱蚊蝇 。午餐吃薄饼、粽子和黄瓜煮田螺,传说这一天吃田螺能使眼睛明亮 。从初四至初七,城关南门大桥下至西门浮桥河段,有龙舟竞赛,极盛时参赛龙舟有13条之多 。晚上或下午,江西会馆或城隍庙要上演全本《白蛇传》 。建国后,过节习俗已简化,街坊龙舟在“文化大革命”时全被破坏,划龙舟活动尚未恢复 。
松溪七月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夜,旧时妇女有设香案祀祭织女星,背月穿针乞巧等活动 。建国后此俗已废 。乡间不少地方仍保留炒桃仁和豆子让儿童吃的习俗 。
松溪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旧时城关设醮,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 。七月十二至十五,家家户户堂前置祖宗牌位,备素食馒头糕点祭祖 。十五日夜,烧“元宝”“纸钱”送祖,俗称“祭阴婆” 。建国后设醮已废除,民间仍有烧香化纸等祭祖活动 。
松溪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前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月饼 。中秋夜,城关街道有说评话、唱曲、猜灯谜、摆古董等活动 。家家设宴作食,晚饭后吃月饼赏月 。建国后,县文化部门组织各种文娱活动 。80年代,由县政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中秋茶话会,邀请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
松溪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民间有以茱萸泛酒祭祖,文入学者聚会登高赋诗等活动 。建国后,学校多组织学生秋游 。1988年起,重阳节为省府规定的敬老日,各单位、村镇还向老人赠送寿面,寿糕等礼品 。
松溪立冬 立冬日,民间有“补冬”之俗 。家家户户打麻糍粿、吃鸡鸭补养身体 。
松溪冬至 各家各户做米丸(冬至丸)食用 。拣死亡大人的骸骨,也只能在这一天内进行 。
松溪闰月 民间普遍要请出嫁的姑姑、侄女、姐妹、女儿等娘家吃午饭,叫“吃后头午饭” 。只能请午饭,不能留吃晚饭,午饭中必须有泥鳅煮豆腐一碗 。
松溪除夕 除夕,松溪县称“卅日暝” 。
过年前十二月中下旬,各家各户要扫尘,俗称“掸尘” 。传说灶君爷一年结束要上天向玉帝奏本,由于灶君记性不好,平时家里吵骂或不和善之事被他知道,就用乌烟点抹在墙壁等处 。因此,在灶君上天奏本之前,把墙壁各处扫尘一次,点抹也就扫光了 。扫尘之后,把新的灶君像贴上,并安下心来上对联:“上天奏善事,回驾赐祯祥” 。横批:“招财进宝” 。
从农历十二月下旬起,民间就忙着准备过年 。家家户户买年货、贴春联,还要煎糖、舂年锞、蒸年糕、做削脍、肉丸等食品 。女婿要给岳家送礼品,俗称“送年” 。
年前要“分岁”,即祭请“家神” 。分岁的时间没有定期,迟早要看立春来定 。分岁之后,就不再杀生 。
卅日夜,点燃岁香、岁烛,备鸡、鸭、鱼、肉,祭天谢神,迎新“灶君”,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过大年” 。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 。灶堂的炭火要煨着,保持火种不断,俗称“炼岁” 。儿童到各家收集旧的竹灯架,垒叠焚烧,称“烧灯塔” 。富户商号多在除夕掌灯,作一年最后一次讨债,无力还债者,则躲藏在外,被讥为“做皇帝” 。到了“通书”规定“关大门”的时辰,各家放鞭炮“关大门”之后,债主终止讨债,躲债人才敢回家 。
除夕夜,人们多通宵不睡,俗称“守岁”,含祝愿老人长寿之意 。建国后,年俗依旧,迷信活动已明显减少 。
松溪小角 小角是松溪独有的名食 。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面粉半斤,白砂糖三点七五两,鸭蛋三个 。做法是先将肉白用双刀剁成肉浆,然后将面粉、白糖和肉浆拌匀 。再将鸭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饼 。最后将拌好的肉馅装入蛋皮卷成的圆筒里,一条一条放入以纱布垫底的蒸笼蒸热,即可成为金灿灿、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 。“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北宋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 。
【福建松溪节日习俗】这显然是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的,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 。由此可见,小角在松溪的出现,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此外还有红豆小角 。用红豆煮烂杵成浆,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和红糖,做成条状,外滚一层地瓜粉蒸熟 。每年中秋节祭祖,家家户户都做这种小角 。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样,不过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头七”都用这种小角做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