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天津岁时节日民俗

城隍庙会
四月初一,相传为城隍诞辰日,民间从初一至初八历时8天举行城隍庙会庆贺 。届时,庙内各殿及庙内,均搭棚设摆 。其中以鲁班殿最为讲究 。同时,举行娱神花会、城隍出巡和鬼会 。善男信女还愿、许愿者颇多 。以顶香还愿者尤甚 。还愿者多为儿童 。若是女孩,身着一袭红衣裤,扎红头绳,将城隍神码儿以红带子束于前额,手举燃烧的整股条香,从家门开始,一步一叩首(或三步一叩首),口念还愿语辞;若为男孩,则穿红兜肚,仪礼如前 。行进间,整股的白条香不能断,须有人在旁帮助续点,一直至城隍神像前 。拜毕,留下香资、供品,以此了却心愿 。但在初八夜间举办鬼会时,多数家庭禁止孩子观看,以防鬼祟侵害 。
此俗于民国九年(1920年)最后一次举办后消失 。
浴佛节
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是一个纯宗教节日,也是民间一个极为隆重的盛会,或称作“佛诞节”、“龙华会”等 。据说这一天是如来佛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因他出生时有9条龙吐水为其浴身,故民间将每年纪念他诞辰的活动日称为“浴佛节” 。届时,城内各大小佛寺都要举行诵经法会,用各种名香浸水盥洗佛像,并且盛摆名花异草,僧、尼、道都聚集寺院参拜,士庶妇女也扶老携幼到寺庙烧香拜佛 。
明清以来,民间在这一天极盛行舍结缘豆儿的风俗 。这一“以豆结缘”的活动带有浓厚的因果说教 。“豆”是佛门弟子或善男信女们一天天用一句句的佛号,一粒粒的积存起来,等到四月初八这一天将豆煮熟,散结有缘的路人吃,而吃结缘豆的人也要吃一粒豆,念一声佛号 。后来舍结缘豆儿的风俗在四月八日渐少,多集中在腊月初八作佛事时进行,与舍腊八粥的活动合起来 。
药王会
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日 。届时,民众多集中在旧城南35里的峰山药王庙举办药王会 。从四月二十至二十八日,香火极盛,进香者及各种商贩不远数十里、数百里前来赶会,百货云集,俨如市井 。进香者多在此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小工艺品,其中用麦秸染色后编成的鱼、鸡、狗、马、蝴蝶等各种造型的工艺品极为抢手,谓之“带福还家” 。当地人家几乎都会制作 。从事生产者则多在此购买生产工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绝迹 。直到1999年药王庙得到重新修建,并对游人开放,成为天津民俗文化及旅游的一大重要景观 。
五月节
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民间俗称“五月节” 。初五为正日子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的节日,“端”与“初”意同,故“端午”也即“初五”,而“五”与“午”相通,同时按地支顺序,正月为寅月,故“五月”又为“午月”,所以“初五”、又为“端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
食粽子 五月节的应节食品是粽子 。粽子原名“角黍” 。旧时包粽子,家家户户都用白洋淀的芦叶,山东乐陵的红枣,把江米或黄米泡制后,包成尖角锥形,再用五彩线扎捆牢固,放入锅内煮熟 。
避五毒 旧俗,五月节时家家门楣上插一缕艾蒿,或把艾蒿剪成虎形,加上菖蒲形似剑放在一起名“艾虎蒲剑”,以避邪除秽 。有的人家贴朱砂神判符录于门楣,既有黄纸水印的钟馗剑指蝠像,“蝠”谐“福”,寓意“恨福来迟” 。还有挂葫芦或挂布质葫芦袋(内放雄黄、苍术、芪椒末等物)或贴剪纸葫芦万代的,民间俗传此可避邪毒之气,并可祈福长寿 。这一切都是在五月初一清晨弄好,初五晚间取下丢弃,一切不吉利便随之而去 。有的人家在墙壁、炕沿、窗户上贴红纸剪的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等,称之“剪五毒”,以防五毒侵害 。在初五早晨醒来还未起床时,妇女们便要手捶床边唱着谣谚:“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 。”
四五岁以下小孩子都要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 。老虎褡裢是用碎步头缝制成辣子、蒜头、柿子、面粽子、葫芦、簸箕、小荷包、小老虎等,连缀一起,最下边用五色线做成穗子,系在衣襟上,或佩戴臂上,此外,还要给小孩儿缠长命缕 。长命缕是一种五色丝线,或缠于手腕或挂于颈上,传说都可避五毒 。还讲究在小孩儿头部、耳孔、臀部抹雄黄酒,都是为避毒虫伤害 。民间在这一天还要进行赛龙舟的游艺竞技活动,以此庆祝五月节 。
如今,民间过五月节,除吃粽子外,其他习俗多已不再沿用,虽有些民间艺人摆摊卖老虎褡裢,但多是挂于房中做小摆设或小孩儿当玩意儿 。
关公祭、夏至、六月六
五月十三日,相传是关公的祭日 。旧时,各关帝庙均在此日举行拜祭活动,虔信者还以猪、羊、牛“三牲”祭之,香火颇盛 。
此外,从农事节令看,至此日,雨水渐多,从而结束“春雨贵如油”的干旱天气 。民间还传说此日为关公磨刀准备赴会日,滴下的水点便形成大雨,故俗谚又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渐消亡 。
夏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以为,这一天计算暑天何时开始,商号及商人家庭要在这天吃捞面 。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
【夏季 天津岁时节日民俗】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此节在进伏前,城厢居民习惯晾晒衣服和书籍,免得发潮 。民间有“六月六晒古绣”的说法 。汉沽地区家家炒米花吃,并制作面团子发酵,准备用来做酱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