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分龙节


毛南族分龙节

文章插图
分龙节是毛南族、畲族的传统节日 。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 。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 。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 。
毛南族人大部分生活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代山区 。庙节是毛南族最重要的节日,毛南族节日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定要祭祀祖先,而是一定要唱歌对唱 。

毛南族分龙节

文章插图
传说庙节是为了纪念毛南族的祖先三界公 。在三界公以前,毛南族祖先不会使用耕牛,只会刀耕火种,生活艰难 。三界公是茅难山乡饲养耕牛、使用耕牛的鼻祖,又是圈养菜牛的创始人 。他不但教会大家用耕牛耕地,还带领大家挖水田、种水稻 。从此毛南族人的农耕技术日渐提高,再也不愁饿肚子了 。为了纪念三界公的功德,毛南族人每年都要杀一头菜牛来祭奠他 。为筹集买菜牛的钱,村寨里都置有“庙田”,托人耕种,以其田租作为庙节买牛之用 。以后世代相传,遂形成庙节 。
庙节又叫分龙节、做庙,每年农历五月举行,具体日期不完全一致 。庙街到来时,毛南族佳佳都要采枫叶、空羊花等植物将糯米染成五色,制制成五色糯米饭,还要做祭祀用的粉蒸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探亲也要带上粉蒸 。他们还有一个习俗:在野地里折回柳枝,插在中堂的花瓶里,将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密密地黏在柳枝上 。据说这样就预示着农作物硕果累累,秋天会获得丰收 。过庙节时,毛南人还忘不了要给耕牛喂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感谢耕牛的辛苦劳作 。

毛南族分龙节

文章插图
唱歌和对歌时庙节最重要的活动 。每逢庙节,毛南山乡一片欢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特别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打扮的焕然一新,他们都要赶到坳口或坡脚的歌场对歌 。中老年人对歌是为了娱乐,青年人对歌则是为了找对象 。
毛南人爱唱歌,毛南族民歌也别具一格,按内容分,有饮歌、神话歌、礼俗歌、史歌、苦歌、儿歌、情歌 。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个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 。毛南族山歌语言朴实,节奏欢快,一般为同声二部重唱 。庙节还流行毛南戏,内容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的传统剧目 。

毛南族分龙节

文章插图
分龙节节日历史
宋时池州以夏历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为“分龙节” 。其时常降大雨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风俗》:“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 。雨则多大水 。”
【毛南族分龙节】 华北地区的分龙节多安排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 。但据古籍记载,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龙节是在每年阴历的五月二十 。
如《谈荟》说:“二月二十日,谓之小分龙日 。晴,分懒龙,主旱;雨,分健龙,主水 。”
《农政全书》亦云:“五月二十日大分龙,无雨而有雷,谓之’锁龙门’” 。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日期上的不确定性呢?这很可能与上古记岁方式比较粗放有关 。

毛南族分龙节

文章插图
据考,分龙节最早当来源于更为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雩: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祈雨是通过歌舞的方式实现的 。《周礼·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
《论语·先进》也说:“风乎舞雩 。”他们都将“舞”与“雩”联系在了一起 。原始舞蹈多种多样,有人舞,皇舞,干舞等等,其中的皇舞,与祈雨关系最为密切 。
《周礼·舞师》云:“教皇舞,帅而舞旱眝之事 。”意思是说,学习皇舞,是为了祈雨 。求雨时,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鸟的模样,振翅起舞 。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 。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所以《说文解字》说:“鹬,知天将雨鸟,故舞旱眝则冠之以祷焉 。”这种极具表演性质的舞蹈,从性质上说,可以视为后世祈雨唱戏的前奏 。

毛南族分龙节

文章插图
从时间上看,两者也应该说是彼此契合的 。《左传》云:“龙见而雨” 。这里的“龙”,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动物”意义上的龙,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组成的“龙” 。这一点《左传》已有明确阐述:“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 。”
但"龙见(现)"之时,说法并不全同 。《论衡》言:“二月之时,龙星始出见 。出雩,祈谷雨 。”
《春秋考异邮》则说:“三时惟有祷礼,惟四月龙星见,始有常雩 。”两者在记录龙宿出现的时间上并不相同 。这说明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现世将分龙节定在四月份,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 。
庙节又叫分龙节、做庙,每年农历五月举行,具体日期不完全一致 。庙街到来时,毛南族佳佳都要采枫叶、空羊花等植物将糯米染成五色,制制成五色糯米饭,还要做祭祀用的粉蒸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探亲也要带上粉蒸 。他们还有一个习俗:在野地里折回柳枝,插在中堂的花瓶里,将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密密地黏在柳枝上 。据说这样就预示着农作物硕果累累,秋天会获得丰收 。过庙节时,毛南人还忘不了要给耕牛喂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感谢耕牛的辛苦劳作 。
唱歌和对歌时庙节最重要的活动 。每逢庙节,毛南山乡一片欢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特别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打扮的焕然一新,他们都要赶到坳口或坡脚的歌场对歌 。中老年人对歌是为了娱乐,青年人对歌则是为了找对象 。
毛南人爱唱歌,毛南族民歌也别具一格,按内容分,有饮歌、神话歌、礼俗歌、史歌、苦歌、儿歌、情歌 。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个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 。毛南族山歌语言朴实,节奏欢快,一般为同声二部重唱 。庙节还流行毛南戏,内容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的传统剧目 。
分龙节节日历史
宋时池州以夏历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为“分龙节” 。其时常降大雨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风俗》:“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为‘分龙节’ 。雨则多大水 。”
华北地区的分龙节多安排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 。但据古籍记载,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龙节是在每年阴历的五月二十 。
如《谈荟》说:"二月二十日,谓之小分龙日 。晴,分懒龙,主旱;雨,分健龙,主水 。"
《农政全书》亦云:"五月二十日大分龙,无雨而有雷,谓之’锁龙门’" 。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日期上的不确定性呢?这很可能与上古记岁方式比较粗放有关 。
据考,分龙节最早当来源于更为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 。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祈雨是通过歌舞的方式实现的 。《周礼·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
《论语·先进》也说:"风乎舞雩 。"他们都将"舞"与"雩"联系在了一起 。原始舞蹈多种多样,有人舞,皇舞,干舞等等,其中的皇舞,与祈雨关系最为密切 。
《周礼·舞师》云:"教皇舞,帅而舞旱眝之事 。"意思是说,学习皇舞,是为了祈雨 。求雨时,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鸟的模样,振翅起舞 。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 。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所以《说文解字》说:"鹬,知天将雨鸟,故舞旱眝则冠之以祷焉 。"这种极具表演性质的舞蹈,从性质上说,可以视为后世祈雨唱戏的前奏 。
从时间上看,两者也应该说是彼此契合的 。《左传》云:"龙见而雨" 。这里的"龙",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动物"意义上的龙,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组成的"龙" 。这一点《左传》已有明确阐述:"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 。"
但"龙见(现)"之时,说法并不全同 。《论衡》言:"二月之时,龙星始出见 。出雩,祈谷雨 。"
《春秋考异邮》则说:"三时惟有祷礼,惟四月龙星见,始有常雩 。"两者在记录龙宿出现的时间上并不相同 。这说明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现世将分龙节定在四月份,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