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 故名 。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 , 但风格完全不同 。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 , 加花较多 , 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 , 气氛热烈 , 风格简朴 。
古乐溯源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 。据研究 , 《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 , 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 。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 , 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 。因此可以这样说 , 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 , 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 , 也有人认为 , 明代嘉隆年间 , 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 , 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 , 用工尺谱演奏 , 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 , 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 , 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 ,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
1911年后 , 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 , 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 , 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 。1920年左右 , 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 , 到会者竟有200多人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 , 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
【江南丝竹】 艺术魅力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 , 就是演奏风格精细 , 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 , 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 。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 , 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
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 , 其中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 , 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 。编制少则二、三人 , 多则七、八人 。合奏时 , 每件乐器既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 , 手法常用加花变奏 。风格优雅华丽 , 曲调流畅委婉 。反映出江南人勤劳朴实 , 细致含蓄的性格特色 。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 , 风格清新流畅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 , 高音悠扬清远 , 低音含蓄婉转 , 音色醇厚圆润 , 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二胡弓法饱满柔和 , 力度变化细腻 , 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 , 尤以各种滑音技法 , 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 , 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 。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丝竹乐来自民间 , 植根民间 , 简便易行 , 适宜推广 , 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江南丝竹曲目丰富 , 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 。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 , 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 , 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江南丝竹乐曲具有“小、细、轻、雅”的特点 , 经不断发展 , 形成了“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乐曲《太湖美》就是一首经典优雅的艺术歌曲 , 柔美的旋律呈现出太湖的迷人景致 。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二胡演奏家沈多米与青年扬琴演奏家曹蕴共同演奏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的《中花六板》 , 确实能让观众切身领略江南丝竹的独特魅力 。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
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 , 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 。至今 , 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 , 后继乏人 , 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 , 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006年5月20日 , 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江南丝竹在曲式结构上分为三类:
一、基本曲调的变奏 , 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 , 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 , 如《四合如意》、《行街》 。
上面所述的这几个曲子即是流传最广 , 影响最大 , 颇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曲 。至于这丝竹八大曲名称的由来 , 却是在1939年间 , 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 , 将上述八曲写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 , 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 , 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 。乐曲显尽江南秀美柔婉之风 , 富有情韵 。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 , 也有人认为 , 明代嘉隆年间 , 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 , 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 , 用工尺谱演奏 , 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 , 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 , 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 ,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
1911年后 , 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 , 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 , 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 。1920年左右 , 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 , 到会者竟有200多人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 , 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
艺术魅力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 , 就是演奏风格精细 , 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 , 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 。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 , 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 , 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 。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丝竹乐来自民间 , 植根民间 , 简便易行 , 适宜推广 , 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江南丝竹曲目丰富 , 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 。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 , 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 , 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
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 , 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 。至今 , 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 , 后继乏人 , 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 , 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006年5月20日 , 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江南丝竹在曲式结构上分为三类:
一、基本曲调的变奏 , 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 , 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 , 如《四合如意》、《行街》 。
上面所述的这几个曲子即是流传最广 , 影响最大 , 颇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曲 。至于这丝竹八大曲名称的由来 , 却是在1939年间 , 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 , 将上述八曲写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 , 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 , 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 。乐曲显尽江南秀美柔婉之风 , 富有情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