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文化

有人说“海南是文化的沙漠” , 那是因为他没有发现海南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 。海南的文化较有特色的有:中原文化、本地民族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热带海岛边疆文化、热带海岛生态文化等 , 不胜枚举 。可以说 , 海南的特色文化如深埋在海南热土的一坛陈年老酒 , 由多种文化发酵酿造而成 。一经破土而出 , 其独特芳香必然醉倒四方游客 。
海南的特色文化沃土异常深厚和富有魅力 。海南开发很早 。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便在海南设郡 , 从此中原文化便开始在海南岛扎根 , 与海南本地民族文化互相滋润融汇 , 这是海南文化的主流 。所以 , 海南的特色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海南这块热土 , 曾经活跃过一大批历史名人 , 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反映海南人杰地灵的丘浚的六岁诗作《五指山诗》“五峰如指翠相连 , 撑起炎荒半壁天……岂是巨灵伸一臂 , 遥从海外数中原 。”此咏物明志之杰作 , 至今读来仍然撼人心魄 。
海南的流放文化对游客有很强的魅力 。被流放的名相文士留下的诗作历代传颂 。如唐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的诗作《望阙亭》:“独上江亭望帝京 , 鸟飞犹是半年程 , 江山只恐人归去 , 百匝千回绕郡城 。”感人地表现了思国怀乡的情怀 。较集中体现海南流放文化的是三亚崖城镇水南村 , 从汉到明 , 被贬到海南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 , 其中有10人居住在水南村 , 至今村中仍有多位被贬名相、大臣、学士的后人居住 。因他们的先人来自不同地方 , 所以不同姓氏的民居建筑风格各异 。
海南的黎族历史悠久 , 文化源远流长 , 世界绝无仅有 , 其文化魅力无与伦比 。但它又深藏于五指山腹地 , 世人知之甚少 。它披着神秘的面纱 , 若隐若现 , 偶露峥嵘 , 世人为之惊叹叫绝 。50年代初 , 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怕艰苦 , 深入黎族村寨 , 创作反映黎族生活的文艺作品 。1957年7月 , 黎族舞蹈《三月三》被国家选送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 获得很高的赞誉 , 成为黎族舞蹈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扛鼎之作 。
1994年 , 在百年一遇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中 , 海南反映黎族生活的《草笠舞》获“经典金像”奖 , 《五朵红云》、《摸螺》获“经典提名”奖 。这次最高水准、最具权威的舞蹈评审 , 大大提高了黎族文化艺术在国内外的文化品位 。1999年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取材黎族神话传统的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晋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 , 荣获第九届文华大奖及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奖 , 2000年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 , 2001年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
2001年9月 , 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 , 我省创作的黎族歌舞诗《达达瑟》让北京的观众和评委们惊叹不已 。评比结果荣获创作金奖、表演金奖、舞美设计金奖和九个单项奖 。
在中国历史上 , 黎族的手工艺文化很早就发出夺目的光辉 。早在汉代 , 黎族妇女编的黎锦已是宫廷岁贡的珍品 。在唐代 , 黎族地区的珍珠、玳瑁、盘斑布就作为“贡品”和商品输入中原地区 。五代以后 , 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行销内地 , 深受人们喜爱 。1992年 , 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研制的黎锦壁挂《黎族吉祥物》(人龙锦) , 获国家旅游局、轻工业部、商业部、纺织工业部联合颁发的“92”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杯”优秀奖 。1998年 , 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研制的6幅黎族大型织锦壁挂组合——丰收图、婚礼图、祭典图、福魂图、兵马图、祖崇图和黎锦壁挂《鹿回头》双获“98”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 。所以 , 黎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之一 。
【海南的文化】海南苗族文化也有其鲜明特色 , 底蕴深厚 。苗族妇女也善于纺织、挑花、染绣、制陶、雕刻、编织 。苗族织锦花纹如青山纹、松树纹、欢乐纹等图案工艺精巧 , 庄重美观 。其工艺珍品有婚礼装、首饰、腰带、头巾、花边等 。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多彩 , 艺术价值很高 。
有关专家建议 ,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 , 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 , 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 。要组织对海瑞、丘浚等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 , 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 , 对历史上流放海南的贤相、名臣及著名文人学士在海南活动和专著以及对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 。从而认识海南地域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 , 探讨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 。
同时 , 要高度重视对我省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我省的宋氏祖居、张云逸故居和冯白驹故居以及一大批名人故居是很好的品牌 , 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 使之成为海南重要的旅游资源 , 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