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日节日风俗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 。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
隋代卢思道诗《人日思归》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题中所谓“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生节”及“七元”“人气”等 。
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 。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
人日是个古老的节日,兴于汉代 。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这一时期,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
魏晋以后,人日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
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 。
古人在人日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 。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 。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
人们习惯在初七这天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 。而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
人日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 。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所以人日也渐渐被人忘却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其中有些习俗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 。
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
人日节的主要习俗有: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 。也贴于屏风等处 。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
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
人日节的主要习俗有: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 。也贴于屏风等处 。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
【正月初七人日节日风俗】 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