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四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下一个特雷门琴其实AOM并没有解决前文提到的那个问题:元宇宙不是一个能够投入到量产阶段的生产力工具 , 对于使用者和使用场景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 以至于整个产业将长期停留在“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严重脱节”的情况 。
关于实际操作过程 , AOM给出过一个有些模糊的官方解答 , 大体意思是在表演时需要设置多个显示屏 , 一个用来显示客户端界面(用来让表演者们看到具体的呈现效果 , 作用有些类似于舞台表演时用到的“耳返”) , 另一些用来呈现一些可视化的数据 , AOM成员通过这些数据来控制声音、角色的动作和视觉效果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AOM成员NormanLowrey拍摄的演出视频把整个过程展现得更具体一些:NormanLowrey在一个布置了大量设备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 他的两个助手(也有可能是伙伴?)盯着好几台不断产生数据的电脑进行实时操作 , 舞台上同时也放置着“第二人生”的具体画面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但AOM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下个时代”相处 。
NormanLowrey是很典型的“AOM” 。 他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这样介绍自己:面具制作人/作曲家/表演/声音/视频艺术家 , 德鲁大学的音乐荣誉教授 , 拥有伊士曼音乐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 。
他曾经发起过一个名为RiverSounding的项目:邀请人们一起聚集在特拉华河沿岸 , 静静地聆听河流的声音 , 然后再创造出作品向人们讲述“你聆听到了什么” 。 这些作品包括且不限于面具、陶瓷、木雕、皮革、虚拟面具 , 而他比较擅长的是“音乐面具”——用芦苇、齿轮、电子管等材料制作成能够佩戴在脸上的发声装置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AOM成员人均如此 , 也大概能解释为什么他们会用“阿凡达”来定名自己——不仅仅是因为“阿凡达”讲的就是人类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 更重要的是“阿凡达”告诉人们 , 进入另一个世界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 , 而是现实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互通有无” 。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雷门琴” , 一款诞生于电气革命时代的乐器 , 发明者是俄国电子工程师李昂·特雷门 。 他根据“人体本质上是个导体”这个原理 , 巧妙地让电波变成了可控的发声装置 , 极大地开拓了人类所掌握的音域 , 以至于在四五十年代助推好莱坞掀起了“原声配乐”的革新热潮;但李昂·特雷门并没有停留在音乐市场上 , 他更重要的成就是奠基了射频识别技术 , 然后发明了运动侦测设备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带着乐观的心态去展望 , 可能我们距离元宇宙时代 , 就差一个“特雷门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来说 , 相比起成为希壤、啫喱的早期用户 , 学着成为“阿凡达”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下的时代入场券 。
老朋友洪咸对本文亦有贡献参考文献:
MusicMakinginMetaverse , MusicandMetaverse
AvatarOrchestraMetaverseplaysInWhirled(Trance) , NormanLowrey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创业邦立场 ,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如有任何疑问 , 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