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二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可能是因为“做难而有趣的生意”是全世界创业者们的普遍共识 , “如何帮助音乐人完成云协作”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 , 被称为网络音乐表演(全称NetworkedMusicPerformance , 缩写为NMP) , 包括乐器模拟、声场还原、声音识别等等 。
据说远程会议产品就在NMP成型过程中吃到了大量的红利 , 有相当一批艺术家看重了会议系统的低延迟和网络同步 。
阿凡达管弦乐团:一场15年前元宇宙狂想
文章图片
(一群音乐人用zoom来实现元宇宙音乐协作)
当然还是老问题 , 前置摄像头并不能完全解决“视觉交流”的事 , “元宇宙”对音乐创作的改变仍然是一个理论预期 。
阿凡达元宇宙管弦乐团对于缺乏艺术细胞的人来说 , 阿凡达元宇宙管弦乐团(TheAvatarOrchestraMetaverse , 简称AOM)的作品观感实在是有些一言难尽 。 尤其是戴上耳机进行沉浸式欣赏的时候 , 持续的高频背景音+难以预判的动画展开+粗糙的建模+暗沉的色调 , 很容易产生颇具宗教仪式色彩的“创世感” 。
但对于元宇宙行业发展史 , AOM闪耀着先锋意义 。
时间回到2007年 , 虽然泛“元宇宙”概念的产品已经萌芽 , 但互联网世界对它们的态度并不友好 , 因为那时的人们普遍默认的事实是“3D虚拟空间”是一项应用于“游戏”技术 , 相当一部分媒体粗暴将“可以创造虚拟形象、帮助人们实现线上互动”的产品定义为类似魔兽世界这样的MMOPR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 另一部媒体提出了“异议” , 认为它是类似于“模拟人生”“模拟城市”式的经营类游戏……
这样的刻板认知直观地影响着资本市场对于他们的判断 。 投资人们带着“游戏”的视角进行了体验 , 发现这些产品很无聊 , 最高频的使用场景无外乎穿搭和聊天 。 除此而外 , 还触及到了法律的边缘地带——一部分“元宇宙产品”对于现实世界的模拟 , 延伸到了“性”的部分(虽然只是动作上的模拟) , 德国和比利时这两个国家曾经因此进行过“元宇宙扫黄” , 理由是有用户在里面还原“强制性行为” , 更有甚者还“模拟儿童的形象”来龌龌龊龊 。
NBC就用“如果不是游戏 , 那它到底算什么”作为标题报道过这个争议赛道 , “元宇宙扫黄”的当事产品“第二人生(SeconlLife)”开发团队LindenLab在其中正面回应了它们的定义争议:“我们既不去制造任何用户之间的冲突 , 也没有设置任何既定目标 , 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使用体验 , 请叫它‘3D在线虚拟世界’ 。 ”
可想而知 , 这句话一点用都没有 , 被商业文明反复毒打过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认知是“论迹不论心 , 论心皆PR” 。
带着一片混沌 , AOM和“第二人生”一拍即合 。
“第二人生”这一代元宇宙产品虽然外观粗糙 , 对接的场景远不如现在丰富 , 但就像癞蛤蟆找青蛙——长得丑玩得花 , 它们往往很安心于成为一个开放的底层技术接口 , 鼓励用户去创造、建造 , 自己定义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
而AOM虽然自我定位为一个使用虚拟乐器在虚拟世界中进行音乐排练和演出的乐团 , 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职业的音乐人 , 成员拥有学科背景相当丰富 , 包括建筑、视觉艺术、声音艺术 , 更像是一个“借用音乐来进行思想试验”的“艺术家团体” , 在“不务正业”这件事上展现出了极强的专注:除了进行“音乐合作” , 他们非常热衷于搭建表演时需要用到的景观、建筑、服装、道具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