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创新者1:概念爆火后,才被世界看到的图形学大牛们( 六 )


有人认为 , 虚拟人可能会是用户进入元宇宙的新型入口 。
宋震和翁冬冬想要的虚拟人解决方案 , 既得看起来足够逼真;又要能够实时渲染 , 让用户能与之交互;还得实现AI驱动 。
宋震和翁冬冬动了创业之心 , 便在学校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 , 也就是二人创立的公司——“数字栩生”的前身 。
刚开始创业 , 宋震和翁冬冬还是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 。 原本预计1年半就能实现的工程 , 团队至今已经做了5年 。
创业的前两年 , 团队甚至没有上手开发 , 他们把虚拟人相关的 , 能找到的论文全部读了一遍 , 就是要把这其中的学术成果全部吃透 , 以至于 , 在这两年里 , 团队连一个美术都没有 。
比如虚拟人的头发 , 即使知道理论上的渲染公式 , 实际渲染出来 , 其中也有许多工程相关的问题 , 不实际操作、试错就难以解决 。
做“人”难 , 难就难在如何越过“恐怖谷” 。
元宇宙创新者1:概念爆火后,才被世界看到的图形学大牛们
文章图片
何为恐怖谷?
如上图所示 , 我们可以这样粗略理解 , 正常情况下 , 虚拟形象被画的越像人 , 相似程度越接近100% , 我们看起来越觉的生动真实 。
但是 , 当相似程度在80%-90%之间的时候 , 虚拟形象越像人 , 我们看起来越觉得可怕 。 很多僵尸、鬼怪类恐怖电影都会基于此塑造形象 。
翁冬冬表示 , 因为人类本身自己对人类的面部细节的表情非常敏感 , 人的脸部只要做微小的抽动 , 传达出来的含义就可能完全不同 。
在构建数字人的时候 , 只要有微小的偏差 , 就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或者比较奇怪的现象 。
陈宝权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 2004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极地快车》 , 就在成片时让人物“落进了”恐怖谷 , 观众看起来很不舒服 , 电影票房也未达预期 。
元宇宙创新者1:概念爆火后,才被世界看到的图形学大牛们
文章图片
电影《极地快车》幕后
但即使跨过了恐怖谷 , 距离“数字人”的理想状态还有很远 。
“数字人从95分向96分的升级 , 中间仍有很大的鸿沟要越过 。 ”翁冬冬这样总结道 。
从科研向市场的过渡 , 宋震说 , 这通常需要5年的时间 。
这五年里 , 宋震和翁冬冬耐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 , 踽踽独行 。
在创业之初 , 他们宾客满堂 , 不少行业内的大厂 , 都看好宋、翁二人的项目 , 与他们寻求学术合作 。
而谁料宋震和翁冬冬“苦寒”式的开发太过冷清 , 很长时间里见不到市场回报 , 许多先前相谈甚欢的合作伙伴 , 也选择了默默退出 。
“甚至一个电话都没有 , 就是突然找不到人了 。 ”宋震这么对雷峰网说 。
宋、翁二人的学者气 , 也让他们在寻找融资的层面上 , 与游戏规则“格格不入” 。
通常的创业者 , 为了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 通常总是极尽吹捧之能事 , 能做80分的事情 , 非得吹到120分不可 。
而宋震和翁冬冬是工科出身 , 言辞严谨 , 话不喜欢说满 。
能做80分的事情 , 太过实诚的他们只敢说自己能做到60分 , 实际却以100分、甚至120分的努力去实现 。
创业数载 , 宋震主动从北理工辞职 , 这才能够更加没有包袱地承担一些商务工作 。
而翁冬冬则还保留着在学校的职位 , 一方面可以沉下心来做研究 , 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和学术资源的良性连接 。
“我还能稍微吹吹牛 , 但翁老师不行 。 ”宋震笑道 , 这是他对于学者身份言行的坚持 。
2021年10月 , 数字栩生完成了从科研课题向企业的转变 , 自然开始需要更多的资金 , 来支持后续的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