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品牌从「网红」变成「长红」?

谁让品牌从「网红」变成「长红」?
文章图片
许多如今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 , 真的非常年轻 。2015年春晚上 , 微信支付才以红包玩法打开真正全民规模上的移动支付普及;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尚未面世 , 国货的崛起标签刚刚被打上 。
也正是在这一年 , “新消费”这个名词突然风起 , 成为一级市场最为时髦的术语 。 伴随着流量红利持续蔓延的市场周期和以微信为首的多元化、碎片化社媒渠道崛起 , 让“新消费”成为相当一段时间的商业叙事主旋律 。
无法否认的是 , 新消费重短期效益的打法 , 让新品牌从0到1的冷启动变得更为容易 , 各路新兴品牌接力刷屏 。 但在流量热潮褪去后 , 如何实现从1到100的长效经营 , 成为许多新品牌的生死劫 。 正如戴尔联合IDC发布的《2020中国小企业数字初始化指数》显示 , 国内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仅2.5年 。
如何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鸿沟跨越 , 已成为当下品牌最为关键的经营挑战 。 面对这一考验 , 作为新消费品牌孵化和成长的核心阵地 , 腾讯于5月25日启动新一轮「域见超新星」计划 , 希望和新锐品牌共同完成穿越周期的惊险一跃 。
谁让品牌从「网红」变成「长红」?
文章图片
品牌熵增:终将静寂的确定性1998年 , 亚马逊致股东信里 , 贝佐斯说:“我们要反抗熵(Wewanttofightentropy) 。 ”
容量始终有限的市场里 , 消费品牌的起起落落宛如封闭系统中的熵增熵减 , 在新流量、新渠道等增量输入下维持平衡 , 直到2020年出现品牌的熵增拐点 。
谁让品牌从「网红」变成「长红」?】很多人将这一年定义为新消费元年 。 的确 , 对比此前方兴未艾的情况 , 2020年称得上浓墨重彩 。 大量新锐品牌在凭借互联网流量加持、科技工具升级和营销打法尝新等多个元素成功打造爆款、完成快速崛起后 , 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
据CBNData统计 , 2020年全年共有550家机构投了470个消费项目 , 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 而2021年上半年的新消费赛道显得尤为拥挤 , 据烯牛数据显示 , 消费投融资数量已经达到了333起 , 融资总额超过500亿元——这已经超越了2020年全年融资总额 。
2021年下半年伊始 , 流量红利、人口红利这类外部增量轮番告罄 , 品牌熵增开始盈斥市场 , 让增长的可能性变得静寂 。 留给新消费品牌们的 , 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商业分岔路口 。
同时 , 流量打法失灵后 , 品牌们面临的不止是抉择上的难题 , 更有烈度持续加剧的竞争 。 传统品牌再开新牌局 , 新锐品牌坐上旧牌桌 , 新旧双重夹击下 , 爆品神话再难复刻 。
太多刷屏过的网红品牌宛如沙上城堡 , 潮退无踪 。 原因就在于 , 消费行业整体退烧后 , 品牌开始回归它的商业本质——获取消费者信任 。
需要承认的是 ,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 , 以短链促成转化为主要战略的“爆品思维”已经是落后版本 , 新消费习以为常的营销范式 , 无法与饱受训练的消费者完成深度沟通 , 让品牌与用户间的情感链接和信任积累难以实现 。 这直接导致品牌资产难以沉淀 , 无法支撑长期品牌价值的塑造 。
归根到底 , 企业的商业价值 , 是为消费者创造高感知价值的产品/服务 , 而品牌作为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商业齿轮 , 需要在一次次触达中通过双向传递进行打磨 , 才能在“企业-消费者”这一基础飞轮中增加转速 。
而品牌想要获得消费者的深度信任 , 就需要持续建设和长期运营 , 以此在长线视野内沉淀品牌资产 。 这注定了在新环境、新挑战中 , 新消费品牌们要完成从“爆品思维”走向“长期思维” , 以此获得更高质量的增长 , 而非陷入流量泥淖 , 成为熵增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