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冥想成为生意,有公司闭眼赚五亿( 三 )


“潮汐”的年费会员目前定价228元 , 权益为会员课程、专属白噪音、睡眠故事等 。 定价298元的“NOW冥想”会员权益 , 也大体一样;
至于付费课程 , 采访人员观察到NOW冥想公众号上 , 如“情绪训练营”、“睡眠改善训练”等课程定价不菲 , 普遍在200-400元区间内 。 但付费课程的高昂定价 , 或许是为了给会员业务引流:开通会员 , 即可享受专属折扣 , 甚至免费获取付费课 。
头部冥想平台们各自合作了不同的心理学、冥想导师 , 推出了如“打卡全额返现”、“城市合伙人”(冥想课程分销)等营销手段 。 但本质上 , 其内容供给、商业模式 , 都趋于同质化 , 一言以蔽之——卖课 。
从竞争层面分析 , 心理咨询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 在于从业者的专业、资质与经验 , 机构之间可以借此形成差异化 。 但冥想服务行业 , 基于普适课程的规模化销售逻辑 , 似乎难有明确的质量高低之分 。 冥想平台们 , 仍困于同质化 。
3、盈利的困境
在互联网从业者冬冬眼中 , 国内冥想平台想通过付费课程或会员创收很难 。 首先国内用户在虚拟服务付费、知识付费等方面意愿低 。 其次 , 国内社交平台、内容平台 , 都有海量的内容供给和社群 。 只要找对了组织 , 就不会缺冥想课程资源 。
采访人员观察到小红书上关于冥想 , 有33万条笔记 。 顶部菜单还按场景和需求为内容进行了细分 , 如“睡前”、“晨间”、“午休”、“自我肯定”、“情绪疗愈”等 。 内容涵盖冥想课程分享、心得体会交流、好物推荐等 。 评论区里 , 冥想用户们招朋引伴 , 搭建着站内外社群 。
目前小红书还在推广名为“疗愈便利店”的限时服务:邀约平台上的冥想、瑜伽KOL , 联合推出相关课程 , 助推流量 。
豆瓣“冥想与自我”小组也有用户表示 , 冥想的作用虽然经过广大用户的检验 。 但它难以量化 , 当然也就难以定价 。 所以目前冥想用户们 , 其实都在“薅羊毛” 。
反映在财务端 , 据SensorTower数据显示 , “潮汐”4月份的全球流水为6万美元 , “NOW冥想”为2万美元 , 平台们仍处于资本输血维生的阶段 。 作为对比 , 美国冥想平台Calm同期月收入已达700万美元 , 2021年收入更是超800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 , 全球下载量已超过1亿次 , 最新估值接近20亿美元 , 跻身独角兽行列(成立10年内 , 估值超10亿美元的公司) 。 差距可见一斑 。
当冥想成为生意,有公司闭眼赚五亿
文章图片
4月份 , 头部冥想App收入流水对比
3、先考虑活下去冥想市场热度空前 , 赚钱不力 , 但年轻人为“心理咨询”的付费意愿并不低 。 一方面 , 国内三甲医院的精神卫生科 , 常年一号难求 。 其次 , 很多正规线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 已经将业务做到了淘宝上 。 按销量排序下 , 头部机构的月销量均在几千到几万单之间 。 淘宝也在上方菜单栏 , 做出了如心理疏导、情绪压力、情感分析等需求分类 。
当冥想成为生意,有公司闭眼赚五亿
文章图片
销量不俗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服务 , 及细分的冥想服务 , 都借助互联网平台 , 辐射了足够巨大的用户规模 , 获得了发展 。 区别只是 , 后者还需要找到让消费者买单的理由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马辛曾指出 , 我国心理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旺盛 , 但是约120万的获证心理咨询师中 , 仅有3、4万人在从事心理咨询专职或兼职工作 , 心理咨询师缺口多达13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