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他把新冠肺炎“抓”进数学模型里

◎实习采访人员 都 芃
公共卫生 , 在这个与人们关系密切 , 但公众却不甚了解的领域里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王斌已默默耕耘多年 。 2020年初 ,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 王斌怀着一腔热血加入到疫情防控队伍中 。 在武汉疫情最凶猛的时候 , 王斌用他过硬的本领和专业的精神 , 与众多科研工作者一起 , 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
不久前 , 王斌凭借突出贡献 , 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
半路出家 , 走进公共卫生领域
什么是公共卫生?王斌给出了直白而通俗的解释——“凡是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问题 , 都可被纳入公共卫生研究领域” 。 公共卫生虽然看似涵盖广 , 但其实它与王斌最初所学专业相去甚远 。
王斌本科时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 , 数学、化学是他的强项 。 热爱数学建模的他本科时便把能参加的相关比赛都参加了一遍 , 并且斩获颇丰 。
“我最高获得过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 ”王斌回忆道 , 常年的数学建模训练 , 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思维模式 , 让他习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去系统思考问题 , 而这也为其日后从事环境科学与流行病学交叉研究奠定了基础 。
2007年 , 还在读本科的王斌第一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 文章内容正是对传染病传播过程的模型分析 。 这是他与传染病的初识 。
“最开始选择将传染病作为研究对象 , 一是因为我对健康方面比较感兴趣 , 二是因为传染病的公开数据比较多、网络关系比较丰富 , 比较适用于建模训练 。 ”于是王斌便建了一个模型“玩一下” , 但也就是这么一“玩” , 王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虚拟的数学模型如果脱离实际 , 便只能成为停留在纸面上的数字游戏 。 而在接触到传染病后 , 王斌猛然发现 , 原来在卫生健康领域 , 虚拟的数学模型与现实的联系竟如此紧密 。
“数学模型里的一个个数字 , 对应到现实中就是一个个生命 。 ”王斌说 , 他虽然一直对卫生健康领域十分感兴趣 , 但却没有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 , 这限制了他在该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于是 , 王斌开始自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 结果“一进去就出不来了” 。 了解得越深 , 王斌越觉得有趣 。 从进入北京大学开始硕博连读的第二年到第五年 , 整整四年里 , 王斌没有发表过一篇相关领域的论文 。
“那四年我就一直在恶补相关学科知识 , 夯实基础 。 ”王斌回忆道 , 这期间他还去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进行交流访问 , 深入学习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和理论知识 。 而当他结束交流回到北京大学 , 他的求学时光仅剩最后一年 。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 , 王斌在其专业领域内的一流期刊连发了三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 厚积薄发这四个字 , 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冷静分析 , 为疫情防控节约资源
2020年初 , 当刚刚听到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时 , 王斌马上想到了他在2007年发表的那篇文章 , 并立刻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 随后 , 1月21日 , 王斌便以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给民航部门发了一封邮件 , 阐述了他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 , 并建议采取一定的减少人员流动的管控措施 。 该建议在不久后得到了民航部门的积极反馈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随之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居家生活 。 但即使在家 , 王斌也闲不住 , 他总想尝试为疫情防控做点儿什么 。 热心肠的他主动到社区当起了防疫志愿者 。 但他不满足 , 他更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 发挥更大的作用 。 于是 , 他搜集了几乎所有与非典(SARS)冠状病毒有关的文献 , 并花了3周时间进行研究 , 希望能够加深对冠状病毒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