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意思

翻译: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一般的马并排死在马厩里 。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论说文《马说》,本文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悲痛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意思

文章插图
《马说》原文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仆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因万里称也 。
马之万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万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万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随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一般的马并排死在马厩里,不要以千里马著称 。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可以吃尽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了解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 。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依照正确的方式,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时,又无法明白它的意思,反倒拿着皮鞭来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注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意思】马说:韩愈《昌黎先生集》含有《杂说四首》,这是第四篇 。本来无题,为近人所加 。“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 。
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 。
祗(zhǐ)辱于奴仆人之手:只是在马夫、仆役一类人的手中被辱 。祗,同“只”,只是 。一作“只” 。辱,受屈辱 。于,表被动 。奴仆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隶的人,此指马夫、仆役一类人 。
骈(pián)死:并排而亡 。骈,原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排 。槽枥(cáo lì):马槽 。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材 。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 。
不因万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称,夸赞,称名 。
马之万里者:能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象征 。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用作动词,吃尽 。粟(sù):北方统称“稻谷”,削皮后叫“小米” 。这里泛指粮食 。石(古籍中读shí,今读dàn):测算容量企业,十斗为一石 。
食(sì):同“饲”,喂养 。下列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
其:代词,指千里马 。能万里:能走万里 。
是:这,指示代词 。
能:才能 。
才美不外见(xiàn):出色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 。才美,出色的才华 。见,同“现”,呈现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与一般马一样飞奔尚且不可能办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 。不可得,不可能 。
安:疑问代词,如何,哪里 。万里:指日行千里 。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抽打,掌控 。之,代词,指千里马 。不因其道,不用正确的方式 。
尽其材:发挥它全部才能 。材,同“才”,指日行千里的天赋 。
鸣之而不能通其义: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精通它的意思 。
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来到它眼前 。临,应对,接近 。
呜呼:表示惊叹,等同于“唉” 。
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邪:同“耶”,表反问,可译为“吗” 。
其: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意思

文章插图
《马说》鉴赏这篇寓言性的短论根据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述,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乏知马的伯乐,进而对封建执政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情况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悲痛 。
此文全篇托物喻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表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 。全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调有阐述、疑惑、感慨,行文富于变化,达到讲理深刻、论述有力的效果 。
《马说》创作背景《马说》大概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丞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没被采纳 。
后来的几年内,他陆续依赖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器重,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他进京城应考以图当官,在京都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终究还是怀着无尽怨愤离开了长安 。韩愈的坎坷遭受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 。
《马说》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举人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提倡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奇特,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